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原因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七雄割据的乱局,为天下带来了内部的和平与统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货币都进行了统一,全国各地的交流畅通无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文化的隔阂慢慢消失。

在政治和文化上,秦朝已经进行了统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时,秦朝又要统一全国的思想学术。

独尊“法术”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天下分裂的乱局,各地统治者无力钳制百姓的思想,这样的局面也促成了百家齐放的思想盛世。

在这段时期,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它们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中心目的都是想让天下结束战火,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到了战国的最末期,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前的那段时期,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派,也就只剩齐鲁之间的儒家、和稷下学府的黄老道家、和秦国沿用了百余年的法家。

法家主张用严刑酷法控制国家,不提倡仁义,只提倡法制;不用礼义廉耻教导百姓,而用赏赐和惩罚引导百姓。

如果把当时的学派都比作是人,儒家学派就是一个,举止有礼,为人仁爱,待人仁慈,又正直的“老好人”。法家学派就是一个尖酸刻薄,不近人情,勾心斗角,心机重重,又狡诈的“冰冷人”。

儒家和法家几乎就是水火不容的。

秦国推行w商鞅变法之后,基本上就开启了它的法家统治,而在秦始皇时期韩非子入秦,又让秦的法家理论进一步完善。例如《资治通鉴》中秦二世胡亥与赵高的对话中,秦二世几乎每句话都要引用韩非子的言论。

而与秦国处于对立面是的“山东六国”,六国深受儒家思想与周朝礼制的影响,例如“誓死要与秦国为敌”的儒生鲁仲连,就很受六国统治者的欢迎与尊敬。

秦国一统天下后,继续采用法家的理论统治天下,而被它征服的国家中,又有很多儒家的精英阶层。

这些儒生在政治上是处在秦朝廷的对立面的。

主张压制儒家的人是秦始皇的大脑——李斯。

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焚书】,原因就是儒生与朝廷对抗,朝廷每颁布一项法令,儒生们就要用自己的政治理论去反对它,他们在社会上非议朝廷,削弱了朝廷的威严。

只有医学、农艺、算命的书不在被焚烧的列表里。

李斯曰: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儒生的反抗,导致了朝廷决定坑儒

秦朝的打击对象似乎是除法家以外的所有学派,实际上,主要的打击目标就是儒家。

儒生被打击,也是会反抗的,这种反抗却激发出了朝廷更有利的打击!

秦始皇在三十四年焚书,在三十五年坑儒。

坑儒的导火索,是秦始皇十分尊敬的一个方士背叛了他,这激发出了秦始皇的怒火,因为方士背叛他是有政治原因的。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法家所提倡的“帝术”太过黑暗,皇帝用心术防备、奴役臣下,将全天下的人变成他的奴隶,没人敢反对他,没人敢指出他的错误,秦始皇的过错也越积越多,帮他炼仙丹的方士觉得他心欲太盛,不能帮他炼丹成仙,就叛逃了。

这是在反对秦始皇的法家统治,秦始皇对他的叛逃极为恼怒,他又想起了另一方反对自己统治的势力——儒生,于是秦始皇下令【坑儒】。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这次被坑杀的,不是方士,而是儒生。

太子扶苏劝谏秦始皇说:“那些人都是尊崇孔子的人,陛下用严酷的手段处置他们,臣恐怕天下人都会心生不安!”

秦始皇大怒,让扶苏离开咸阳去监管蒙恬的军队。

扶苏在民间一向有仁义的名声,他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坑儒之事虽然没直接影响到他,但也牵连到了他!

焚书坑儒,是秦朝对思想学术上的统一,是为了压制在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学派。然而这次行动却推动了秦的灭亡,反抗秦始皇的人越来越多,扶苏也被调离咸阳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人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方式,面对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

提防百姓的嘴,就像是提防河流一样。如果河水高涨到溃堤的话,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灾难,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善于治理河川的人,就该像大禹一样,凿开河口让高涨的水流走;善于治理百姓的,就该让他们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呢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思想观念。

秦朝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走向了灭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