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高句丽是何起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高句丽,就是小一号的中原,而且是特别好斗那种。就跟某些时期的日本一样:学习了中原的技术与知识,却用骨子里的野蛮好斗驱动自己,这种政权,是最恐怖的。
只不过,两个因素,注定了高句丽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样孤悬海外,而是紧紧挨着中原;其二,它的运气太差,连接碰上了隋、唐这两个积极开拓、铁血尚武、眼界深远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满清。
首先,重点问题说三遍: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王国没关系!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王国没关系!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王国没关系!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600年的不死小强。
高句丽这个名称,其实源于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其创立者高朱蒙原本出自扶余国,内斗失败后南逃建立了高句丽国;公元3年,迁都到今吉林集安市内的“国内城”,其后不断兼并,甚至吃掉了扶余国,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相对强大的地方政权。
在对待中原的姿态上,起初高句丽像绝大多数地方部族一样,秉承着务实的原则,谁大腿粗、就向谁称臣。
而这样一个在苦寒之地挣扎而又老实的小老弟,在中原眼里向来没啥存在感,不过这样也好,高句丽人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不过,再小的政权/部落,都有一颗不甘当咸鱼的心。在三国以及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人仿佛也看到了崛起的机会,他们曾试图趁浑水摸鱼。
不过现实很残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魏政权曾抽出手来长驱直入,将高句丽都城夷为平地;慕容鲜卑政权甚至还直接刨了高句丽人的祖坟、抢走祖先的尸骨,以此强迫高句丽俯首称臣。
但不管怎么说,在其后中原持续近300年的混战中,高句丽还是顽强的崛起了,它四处扩张,并在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隋书》称其国土“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旧唐书》的记载,则更加广阔:“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
而实力增强的高句丽,又开始不安分了。
敢于主动挑衅隋唐两朝的东北小霸王。
北周时期,高句丽BOSS高汤(就是这么搞笑的名字)派人朝贡,被周武帝宇文邕封为辽东郡公、辽东王;杨坚建立隋朝后,高汤也很识相,迅速认大哥,被授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
不过高汤实际上并没这么老实,他们虽然按期向北朝进贡,但私下里跟南陈也是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其实就是想两边下注,当骑墙派。
然而,当南陈被摧枯拉朽般灭掉后,高汤心里直打鼓:下一个不会是我吧?他当然不愿意束手就擒,于是开始厉兵秣马、准备粮草、修建防御设施。
这些小动作哪里瞒得住隋朝?杨坚知道后,写了封信对这个不安分的藩属国一阵痛骂:“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你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比得上当初的陈朝不?如果没有,那就给爷老实点,别整这些有的没的。
高汤直接被吓死了。但他的儿子高元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继续称臣,但同时竟敢主动出兵挑衅隋军。
杨坚大怒,下诏削去高元爵位,派三十大军讨伐高句丽。但隋军还没跟敌人交战,就因后勤、天气、水土不服问题,遇上了瘟疫、台风,损失惨重,不得不主动撤回。
但这阵势已足以镇住高元,他上书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主动恢复了朝贡。杨坚也见好就收,双方暂时恢复君臣关系。
但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竟偷偷派人与隋朝的小弟东突厥眉来眼去。杨广很不高兴:你这是要破坏我大隋的规矩啊,一个字,打!
于是就有了三次远征高句丽。具体过程在此不赘述。
而到了初唐时期,高句丽王是高建武,即高元的弟弟。他主动向唐王朝称臣纳贡,并且送回了当初因战败流落在高句丽的上万名中原军人,这种正确的姿态,让唐高祖甚至满意,不禁赐书嘉奖,还封其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贞观二年的时候,李世民派人前往高句丽,收集阵亡隋朝军人的遗骸、毁掉高句丽人用隋朝将士尸首建成的京观。做贼心虚的高建武有点怕:这是要打我吗?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劳师动众在边境修建了“千里长城”。然而他没想过,一条城墙,在步、骑皆强悍的唐军面前,有啥鸟用?
不过此时有太多让李世民更操心的事,高句丽并不是当务之急。
直到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弑君,其后扶植起傀儡,将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他还联络百济,多次攻打臣服唐朝的新罗国。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李世民决心远征这个东北地区的刺儿头。唐朝对高句丽持续数十年的灭国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由此可见,隋唐两朝进攻高句丽,看起来是因为这个小国不守本分,破坏地区和谐、危害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体系。如果不好好收拾它,极有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给东亚传统地缘政治架构带来冲击。
但真正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隋唐两朝之所以孜孜不倦,摆出非得将高句丽完全灭掉的架势,主要是这个小国已经对中原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高句丽不是北方草原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是与中原类似、却更加好斗的强悍封建政权。
高句丽,是盗版的中原王朝。下面有很多证据:
平壤城其实位于汉代乐浪郡的旧址,被高句丽人命名为“长安城”;
他们不是游牧民族,也不是渔猎民族,而是跟中原一毛一样:“种田养蚕,略同中国”、“人税布五匹,谷五石”,即男耕女织,像中原人一样纳税;
农耕民族,那基建当然牛掰。高句丽人以城邑为居住单位,后来被灭时,其境内共176座城池;多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其所居必依山谷”;
农业、手工业像中原,那冶炼技术呢?一样。“兵器与中国略同”,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曾缴获铁甲过万件。此外,还有战马达五万匹,也就是说,高句丽军事上跟唐朝也极其类似,先进的装备,步骑结合的编制,俨然当时最时髦的体系。
同时,高句丽人并不是野蛮人,人家的文化水平也相当的高,他们酷爱看书,热门书目包括这些:《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文选》.......没错,全是中原的书籍。
试想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处处学习自己的先进知识、只是体量小点的政权,隋唐会容忍它存在下去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自古以来,在东亚大陆上,只能存在一个这么先进、强势的文明政权,那就是中原王朝,谢谢(宋朝时期除外)。
况且,这还是个极度尚武、好斗的政权。
仅凭这一点,高句丽就注定了不可能优哉游哉的存在下去,况且,这还是个极度尚武好斗的政权。
高句丽人除了爱看书,还喜欢练武。一般人家,都会修建一个名为“扃堂”的大房子,年轻人在成家之前,都会在里面昼夜读书练武:“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在国家层面,高句丽甚至有定期集体练兵的习俗:“每春秋校猎,王亲临之”;春秋两季大规模校猎(阅兵),男子都要上阵;
高句丽负责国政的一品高官,名叫“大对卢”,每三年轮换一次。不过人家的上岗渠道既不是考试,也不是任命,而是靠武力:“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胜者为之。其王但闭宫自守,不能制御。”谁赢了谁当,高句丽王管不着;
那么,这么看来,高句丽是一群野蛮人?并不是,上文说了他们喜欢看书,而且,他们的法律也相当严酷:“大体用法严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遗”,这一场景很面熟,没错,就是当初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因此,笔者认为,像高句丽这样学习中原先进知识与技术,骨子里却保留着强烈扩张意识与野蛮斗志的政权,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后金,反而更像大部分时期的日本。
因此,现在我们明白,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这四个性格迥异的帝王,为啥都发疯一样的盯住高句丽不放了吧?因为对方是中原王朝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只有彻底铲除,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安稳的生存发展环境。这就是有为帝王与昏君、伟大王朝与无能帝国的最明显区别之一。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被灭,大部分高句丽人被迁往内地。其中,涌现了一批为大唐冲锋陷阵的名将,比如威震西域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而后来的高丽王朝,其实是新罗人建立的,使用这个名字,则纯粹是为了扯虎皮当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