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克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刘克庄,生于南宋,又称潜夫,号后村,看这字号总给人一种“中隐”的感觉,可恰恰相反,作为典型的辛派代言人,此人不管是在仕途上,还是在诗文创作之上,都是一副激进做派。
或许很多人对刘克庄并不熟悉,但若是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大宋诗人,按作品数量排序,就会发现,刘克庄位居第二,仅次于第一名的陆游,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去了解的。
再看刘克庄的一生,他生活在南宋最后的安稳岁月里,出生时,正值淳熙年间,彼时的大宋国泰民安,甚是安康,可即便如此,刘克庄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士子,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那么顺畅,在仕途上,急进心态突出,四度立朝,五次罢官,为官正直,勇于进谏,可最后与贾似道的结交却为世人不解,对他毁誉参半;在诗词文赋之上,受辛、陆影响颇深,成就突出,以诗论见长,时称南宋晚期一代文宗。
总的来说,克庄不管是为仕,还是为文,他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证明自己,以至于在晚年时候,双目近乎失明,为了和陆游较个高低,竟一年写下数百首诗词,争强好胜之心,或许是他一切急进行为的基础。
少有才学,诗文兼善
1187年,刘克庄生于福建一个官吏家庭,祖父刘夙官授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为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其父刘弥正为淳熙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这样的原生家庭给予刘克庄极好的文化滋养,幼时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天赋和才智,不到七岁就师事林成季、林简子、方泽孺、柯梦得等名儒,并展现出强记能文的聪颖:日诵万言,援笔立就。
受到众多前辈文人的熏陶和教导,刘克庄十岁时已能诵辛弃疾词,也正是这样,辛弃疾在他心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后来,一生都受其雄健风格的影响。
1204年,十八岁的刘克庄随父迁转至临安,拜学国子监,正是那个时期,刘克庄的诗文进步神速,在同窗之中,尤为突出。
当时,宋伐金兵败,随后金举兵攻宋,当局者一昧求和,刘克庄虽还年少,却也关心时局,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国境南移,心中悲愤油然而生: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忆秦娥 》
门荫入仕,诗作频出
转眼就到了及冠年纪,刘克庄以国子生的身份应试,因为辞章不合主考官之意,屡试不第,于是他放弃诗词,专攻古文,后来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纪昀等人认为他的文章: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
1209年,刘克庄依旧没有登第,可家族关系到位,以祖父刘夙荫补任将仕郎,出任靖安县主簿。所谓荫补,则有点像变相的世袭制,因上辈功名显著,而可以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权力。
此时的刘克庄在诗文方面已经具有微名,当时的靖安对他很是赏析,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文人士子,在任期间,经常一同交游,也留下了不少诗作。
孺子祠堂插酒旗,游人那解荐江蓠。白鸥欲下还惊起,曾见陈蕃解榻时。——《碧波亭》
一直到27岁时,刘克庄父亲病逝,克庄回家守孝,丁父忧期满后,相继任福州右司理参军、真州录事、江淮制置使李珏的幕僚、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的幕僚,都算是基层小官,作为不大,好在当时金陵幕府俊才甚多,克庄交游甚广。
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闾里俱非,江山略是,纵有高楼莫倚栏。沈吟处,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算这边赢得,黑貂裘敝,那边输了,翡翠衾寒。檄草流传,吟笺倚阁,开到琼花亦懒看。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沁园春 维扬作》
随后几年,宋金战乱不断,刘克庄四处游历,结交好友,此段时间也是其诗作高产期之一,竟有数千首,却在33岁那年,尽数焚之,十不存一。
《落梅》诗出,招来横祸
古之文人,成也诗词拜也诗词,王勃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招来杀身之祸;白居易因为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得以安居长安;苏东坡因为一篇《湖州谢上表》锒铛入狱;而这刘克庄,也因一首《落梅》被罢黜十年之久。
1225年,刘克庄出任建阳知县,官虽不大,却好在有了实权,可以真正为政一方。刘克庄到任之后谒拜诸神庙,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
国家秩祀百神,选任群吏,凡以为民也。吏无愧于民,斯无愧于神矣;神有德于民,斯有德有吏矣。某与神皆当勉之。敢告。
他重修朱熹遗留的考亭书院,恢复朱熹修建的建阳社仓;筹得三千余缗,购米四千余斛,救济灾民;大力推行文治教化,资助坊刻印刷业。因政声卓著,深受爱戴。
此时的刘克庄,一心为政,满心抱负,当时朝廷奸佞卖国苟安,排挤正直之士,谄害贤才良将,刘克庄写《落梅》诗抒发感慨: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落梅》被时人录在《江湖集》里,所谓江湖集,也就是记录那些身份低微,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的诗人。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这是历代文人骚客最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本无可非议,但被擅自矫诏废立的权相史弥远的爪牙、时人称为“三凶”之一的监察御史李知孝指控“讪谤当国”,首当其冲的正是刘克庄的诗句“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被污蔑为恶毒攻击朝政。《江湖集》被禁,集子里许多诗人获罪被贬。有幸的是,右相郑清之为力挺刘克庄,他才幸免于难,但也被罢黜闲废近十年,时称“落梅诗案”。
越是不得志,便越是顽强,耿正清忠的刘克庄,更加喜爱梅花,写了一百二十多首咏梅诗词,以梅花披雪斗寒的傲骨清品,寄情抒志。
宦海无常,几度沉浮
仕途不畅,妻儿相继离世,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
橐泉梦断夜初长。别馆凄凉。细思二十年前事,叹人琴、已矣俱亡。改尽潘郎鬓发,消残荀令衣香。多年布被冷如霜。到处同床。箫声一去无消息,但回首、天海茫茫。旧日风烟草树,而今总断人肠。——《风入松 福清道中作》
刘克庄的词里渐渐多了些悲情,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人到中年,眼前竟是一片凄凉。
四十三岁的刘克庄有了转机,任承议郎潮州通判,不料仍被言官赵至道旧案重提,又一次遭弹劾罢官。
直到1233年,理宗亲政,励精图治,打算恢复河南,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院,闲居五年的刘克庄再次得到机会,被郑清之擢用,通判吉州,那首《满江红》大抵作于此时: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第三年,克庄升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在职期间,力谏理宗重君子而斥小人,杜绝党人干政。言旁人不敢言,由此深获同朝赵汝谈、游似、吴泳等人赞许,同时,也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小人玩起手段来,总让人防不胜防,刘克庄再次被罢官。
1239年,李宗勉为相,刘克庄被提拔为江西、广东提举,升转运使。在任上,廉洁从政,又买田二百亩,用田租赡养来南方任官而丧归之人。李宗勉去世后,刘克庄又遭弹劾被免职。克庄自建阳任始,绍平二年被赵至道弹罢,端平三年被吴昌裔弹罢,被蒋岘弹罢,自嘲身十年而三黜。
反反复复的罢免,看不到终点,刘克庄反而有了一种超脱之感,来去匆匆,什么仕途,什么事业,还不如做个山翁: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一剪梅》
随后十余年,刘克庄辗转各地为官,在宦海沉浮,每到一处,均有佳政,为百姓称道。
刘克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谤他讥他又如何,他为官初心不改!
目疾加身,致仕还乡
1248年,年过六旬的刘克庄赋闲闲居在家,朝廷不断召克庄赴职,克庄实欲出山施展才华,又恐遭贪荣弃亲之劾,心情十分矛盾,直到五月,召福建提刑之职且不允再辞,方就任。
1260年,年过七旬的刘克庄饱经人世沧桑,数十年的宦海沉浮早已经磨平了刘克庄早年间的锐气,受贾似道的荐引,七十多岁的刘克庄再次受诏入朝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随后因为身体不济,辞官返家,以焕章阁学士守本官致仕。
有人说,刘克庄晚年与贾似道交好,因此对他颇有微词,此种看法难免有些片面。刘克庄早年受知于贾似道父贾涉,具有教授之恩,加之贾似道亦重其文才,故克庄晚年与贾似道关系还算不错,而个中交集也只是私情居多,刘克庄曾为贾似道的升职及生日写了几篇应酬文章,但并没有依附、参与贾似道的朋党。
更值得一说的是,刘克庄晚年时担负草诏书,日夜为草诏而忙碌,但仍不忘提醒理宗致力于国家大事,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崇尚理学排斥异己之上。那时,金国已被蒙古所灭,南宋也岌岌可危。刘克庄进谏说:国以危惧存,以逸乐亡。臣愿陛下毋忘胡马饮江时……
忠肝义胆,振聋发聩,被时人誉为“药石之言”,可见其忠君报国精神至老不变。
辞职后的刘克庄在家也没闲着,虽然双目染疾,目不能视,却也不知哪里来的一番斗志,拼命写诗,意欲与陆游并驱,遗憾的是,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1269年,83岁的刘克庄病逝,谥号文定。
纵观刘克庄一生,于文于仕,皆可圈可点,虽命途多舛,却也一次次用顽强对抗着失望,最终赢得身前生后名,为世人称道。
于文,但凡涉猎均有所成,诗文词俱工,骈散文皆长,而以诗词成就和影响最大,时人称他:自少至老,使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评论说: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
于仕,刘克庄一生经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在朝直言切谏,在外亦有政声。明代名臣彭韶在《修复刘后村先生祠堂记》中评价刘克庄一生时说:先生志经济,尤善吏能,而为文名所掩,不及尽用......文章流布,事业兼备,论者谓三五公而下一人而已。
让人唏嘘的是,刘克庄终其一生证明自己,生前,谤与名随。身后,毁誉交加。
时至今日,那些生前与身后的荣耀,早已风流云散,而唯独能记得的,则是他流传千古的那些诗词,那是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对那个时代的画像: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