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时,在两国之间居中调停的宋国充当什么角色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晋楚争霸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弭兵会盟,指的是晋楚争霸时期的两次重要的会盟事件。弭兵会盟共有两次,分别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卿大夫华元、向戌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这两次弭兵会盟中比较有名的是在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举行的那一次。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与以往的会盟不同的是,以前的会盟都由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亲自参与,这次弭兵会盟却由各国有势力的卿大夫参加。

按照介绍,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诸侯国的卿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晋国楚国这两个大国争霸时,宋国居然可以在会盟的时候充当东道主的角色。那么,问题来了,晋楚争霸时,宋国凭什么能在晋国、楚国之间居中调停?

首先,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弭兵会盟对春秋时期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而弭兵之会的成功,反映了宋国在春秋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宋国对外交往的极大胜利。弭兵盟会召开后,春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战役。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平稳的环境。所以说,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卿大夫间兼并的一年,也是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的一年。对于弭兵之会来说,是由宋国发起的,并且地点也是在宋国举行的。

对此,在笔者看来,面对楚国和晋国这两大强国,宋国之所以能够居中调停,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宋国的爵位较高。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册封了众多的诸侯国,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对应着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的爵位。其中,宋国作为公爵诸侯国,自然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相对于宋国,晋国是侯爵诸侯国,而楚国则是子爵诸侯国。

同时,就齐国、鲁国、郑国、卫国、陈国等众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在爵位上也要低于宋国。按照周朝时期的礼制,诸侯国会盟的时候,爵位较高的诸侯一般排在前面。并且,对于宋国来说,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宋国作为商朝的后裔,不能说是周天子的部下,这就类似于东汉末年的刘备,虽然寄居在多个诸侯麾下,但是,刘备长期保持着客卿的身份,这和认董卓当义父的吕布,自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是商朝的后裔,周天子还允许宋国使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这不禁让笔者联系到了曹丕篡汉之后的汉献帝刘协。对于刘协来说,虽然在公元220年失去了皇帝的宝座,不过,作为山阳公,刘协却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天子的礼仪规格,这体现出汉献帝刘协在曹魏王朝内的特殊地位。同样的道理,宋国在周朝时期,也拥有类似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宋国正好处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适合进行调停,对于楚国和晋国来说,也愿意在宋国举行会盟。宋国的主要城市有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西南)、蒙邑(今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一带)、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西)、丰邑(今徐州市西北部)、栗邑(今商丘市夏邑县)等。其中,就宋国的都城商丘来说,北面基本上是晋国的势力范围了,南面则是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楚国和晋国想要争霸中原,宋国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宋国倒向楚国,则会增加楚国的威望,反之,宋国倒向晋国,则会对楚国形成压力。在此基础上,宋国的意见,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并且,弭兵之盟在宋国举行的话,晋国和楚国都没有什么话好说,因为二者来到宋国的距离是相差不大的。打个比方,如果弭兵之会是在北边的燕国举行,楚国肯定要有意见了,凭什么我们楚国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参加会盟。再比如,弭兵之会是在吴国、越国举行的话,晋国也会拿路途遥远做文章,这都会导致最后的会盟无法成功举行。对此,在笔者看来,和宋国一样,郑国、卫国、陈国等诸侯国,也处在晋国和楚国的中间位置。不过,在整体实力上,显然宋国更加强大,具备举行10多个诸侯国会盟的能力,也容易让更多的诸侯国前来参加会盟。

最后,春秋时期,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国卿大夫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谈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与晋国大臣栾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在知道晋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两国的关系,终于促成晋楚和平相处。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宋国卿大夫华元的个人能力和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此外,向戌是宋国的左师,地位较高,他与华元一样,与晋、楚两国的大臣都想好,所以他最终促成此事。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国的大臣赵武、楚国令尹屈建和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的大臣,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这次盟约中,除休战内容外,楚国和晋国约定,各个诸侯国需要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秦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之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总的来说,弭兵之会缓解了楚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为春秋时期的众多小国迎来了喘息之机。此外,因为秦国和齐国不需要向晋国、楚国纳贡,所以,后人也将这四个诸侯国一起称之为春秋四大强国。对此,你怎么看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