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讨要,在外面游荡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获得一篮子甜蜜的糖果。
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在你睡觉的时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们瞬间的表现都非常夸张,有些冲过来动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装平静,默默流泪,更多的是听到消息后直接崩溃大哭……
还不待我回复,我的那位同被@的好友已经抢先回复到:才不会参与这种傻游戏,把孩子弄哭。
逗孩子,是为了让她笑
而不是让她哭
我跟这位好友说,你这样回复是不是让人“下不来台”?
然后好友跟我说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小时候,可能是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时候吧,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自己看手工书上的做法,做了一个小的零钱包。自己非常喜欢,就把平时攒下的零钱全都放进了那个小包里面。
钱也不多,只有2块7毛钱。最大面额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这样。后来她把零钱包藏在一本书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来后发现书桌被收拾过了,自己的零钱包也不在了。她赶忙过去问自己的妈妈,妈妈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说:“哦,你说那个纸包是吧,我给你收拾书桌的时候以为是废纸,扔掉了。”
好友说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直接冲着自己的妈妈问:“扔到哪里了?那里面是我的钱啊!”
她爸爸过来补刀:“那谁知道扔哪里了,可能早被人捡走了吧,谁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说她后来开始大哭,特别委屈也特别无奈,天都塌了的那种感觉。后来妈妈从一个架子上把零钱包还给她,然后还挺不耐烦的说:“还你还你,为这点事儿还值得一哭啊。”
是啊,2块7毛钱,又算什么大钱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来,这些钱代表着她的努力和自由。是每次看到辣条雪糕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攒起来的。
那些钱意味着,以后遇到喜欢的小东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妈妈发出请求,靠自己也可以拥有。
而她最信赖的父亲母亲,却联合在一起用这件事情来逗弄她。
现在好友的女儿已经5岁了,她说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类似手段逗过的次数太多,所以从女儿出生起,就给自己和老公订立了一个原则,逗孩子笑可以,但绝对不能用类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话是:“被父母那样逗了之后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像一个傻瓜、小丑。”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儿玩”,已经类似于“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制作出让儿童欢乐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则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单纯和信任,故意让孩子担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确的方法逗孩子
后果可能比想象更严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面,曾经说过自己女儿圆圆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当时女儿圆圆还在上幼儿园,她因为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爸爸接孩子放学,但是因为还不到下班时间,女儿必须在爸爸单位呆一个小时才能回家。
办公室有几位同事经常喜欢用各种吓唬的方式逗弄圆圆。有一次圆圆爸爸把女儿放办公室就去跟领导开会了,离开的时间可能比较久,办公室一位同事煞有介事的跟圆圆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女孩,跟我回家吧。”说着还做出要强拉孩子走的样子,圆圆马上被吓得大哭起来。
尹建莉知道后,安抚了女儿很久。不过女儿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几次都从梦里哭醒,所做的梦都是说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感受到了多大的恐惧。
然而这些还只是心理上的恐惧,去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新闻:
有位妈妈生了二胎,大宝7岁,二宝2个多月。一天中午妈妈去了厕所的功夫,大宝把二宝从8楼扔了下去。
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同样一句话,可能跟一个孩子说,孩子嘻嘻哈哈就过去了。但是跟另一个孩子说,无异于是把孩子推进深渊,让孩子被尴尬、恐惧、失落、愤怒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包围。
所以,作为父母尽你所能去保护孩子,更不能用可能伤害她的方式捉弄她,当亲友捉弄孩子时,站在孩子一边,给予坚定的制止。
真和善是教育的基石
爱孩子,就尊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捉弄着孩子,为难着孩子,你一试图阻止,他先脸色一变,来一句:“就是开玩笑而已,你也别这么惯着孩子嘛。”
在孩子的世界里,你吃光了他的糖果就差不多是对一个成年人说“我把你放在桌上的手表和钱包扔掉了。”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要跟我走。”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不会亚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爸爸妈妈离世了,你赶快回家看看。”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生了二胎,不会再喜欢你了,就类似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爱人有了新欢,不会再爱你了……”
相信没有一个智商情商正常的成年人,会为了看到另一个成年人委屈、无助的样子,而故意开这种玩笑。
不会对成年人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做呢?
也许只是因为孩子弱小,不会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候会手足无措,任人摆布;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们天真善良,总是会很快忘记难过的事情,轻易原谅;也许只是因为大人之间没什么太多话题,只要在孩子身上找找存在感。也许……这些大人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调侃与哄骗中度过的。
网上也有很多人,会说不准开孩子玩笑的父母是玻璃心。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是这样回击的:
“生个宝宝不拿来呵护,难道是拿来摔的吗?为什么总有人在强调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又不是诺基亚!玻璃心又怎么,至少晶莹剔透,总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
真的很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无论怎样,作为孩子的长辈,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应该去保护他,去感受他的感受。而不是在别人弄哭你的小孩的时候也在一旁跟着发笑甚至去强化这种行为。那并不好玩,也不好笑。
如果必须在“玻璃心”与逗孩子的“坏人”中做一个选择,请选择做一个“玻璃心”的父母,去维护自家宝贝的安全感,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无阴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