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感恩需要注意的三点原则

最近听很多妈妈说,家里的孩子虽然口头上也会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之类的暖心话,但是却很少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感恩,倒是常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甚至会说,“妈妈不就是要为我做这个,做那个的吗?”听了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眼看感恩节快到了,特意找来这篇罗坚老师谈感恩的文章,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训练孩子感恩。

《幸福家庭的十块基石》作者吉姆·伯恩斯在书中讲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天,吉姆82岁高龄的父亲来到他家。当他们坐在院子里享受加利福尼亚落日的余晖时,他问道:“爸爸,你还记得我12岁那年参加的那场小学生全明星赛吗?”

“哦,当然记得。你被三振出局,导致全队输掉了比赛。”他笑了。

那场比赛过去34年了,吉姆仍感到泪水充满了双眼。“爸爸,谢谢你当时对我的接纳。我都被三振出局了,你还说你爱我,你为我感到骄傲。”

这回轮到吉姆的爸爸热泪盈眶了:“我一直都以你为骄傲。”

“谢谢你,爸爸。你知道吗,你当时这个举动对我多么重要,我觉得就是尽我全部努力都无法回报你的爱。”吉姆将老父拥在怀里。

无法回报的感恩之心,让吉姆的一生成为一个祝福他人的人,他和他的妻子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破裂的家庭重新回复美好的关系。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 恩典原则

感恩,感什么恩?一个孩子的发问让我们深思。情景是这样的:

一位妈妈在为孩子操办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后,孩子却不领情,直埋怨妈妈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妈妈觉得很伤心,问自己的孩子:

“妈妈花这么多钱和精力筹办这个生日晚会,你有没有感恩的心?”

孩子说:“你办得好,当然我会感恩,但是你没有办好,我为什么要感恩。”

“就算你不满意,但是妈妈这么辛苦,你就没有一点感恩之情吗?”

“我不觉得这很辛苦啊,为什么要感恩?”

“这个不辛苦,但是妈妈生你,就不值得你感恩吗?”

“你们结婚生我,不是为自己也开心吗,我为什么要感恩?”

妈妈语塞,哭了起来。

所以,感恩,感什么恩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恩仅是施恩者的责任,或者是施恩者本来就有所图,受恩者就认为这是应该得到的东西,就像上面的情景,所以受恩者很难有感恩的意识,因为他总觉得那是你的责任,甚至你还有自我考虑的成分。

只有当恩是恩典的时候,才能激发受恩典的人感恩之情。什么是恩典?就是你不配有的,但是我依然给你。就像吉姆的父亲,当吉姆出现失误导致比赛失败后,依常人看来,吉姆不配得肯定,他应该得到批评和惩罚,但是他的父亲却给了他接纳,肯定和赞赏。

这就是感恩教育中的秘密,只有当我们将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不求任何回应,并且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依然爱他,才会成为一个恩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界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感恩意识的培养领域。每个父母和老师都要问下自己:我在和孩子的关系当中,是否种下的是恩典,或者只是一份责任?

2. 榜样原则

如果教导者没有榜样,那么所教导的东西会被立即否定。衡量一个人是否感恩,最重要的标志不是看他的回报,而是看他是否为生活感到满足。

行为动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去爱别人,有三个基本的动机:交换式,责任式和分享式。交换式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付出爱后是否能得到回报,如果得不到回报,就不会再付出去。责任式有不得不为的心态,施者和受者都觉得很累。唯有分享式是爱的最好动机,施者自己被爱,然后将爱和他人分享。因为自己有爱,并渴望分享,所以,他对接受者一无所求。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好好想想:你有被爱吗?你因为被爱而感恩吗?

3. 守候原则

既然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恩典,那么我们就坚信会收获感恩。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没有表现出感恩,不要着急,也不要去催逼。古犹太国所罗门王有一句美丽的诗篇帮助我们明白守候的原则:

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