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若是能进行有效、积极的沟通,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同时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词汇,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体验,也能使孩子们对艺术保有激情和兴趣。
当孩子给大人展示新画作的时候,许多家长要么想都不想,直接说“好漂亮的画”,要么问“你画的是什么啊”,也有的就在那儿猜,“看起来像火车啊”,“是恐龙么?”。父母或许是出于好意,但其实这样的沟通方式并没多大作用。每一幅作品都可以用“漂亮”来形容,那么说“漂亮”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那根本就算不上“漂亮”。譬如孩子生气时,愤怒地挥起画笔,在画纸上留下一道红线,或画了些阴森可怖的图案?“漂亮”“真好看”“美极了”,家长和老师们经常使用这些词汇,然而实际上它们的意义空泛,频繁的使用正说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措辞。我们都该明白,用一种积极、有助益的方式和孩子对话,聊聊艺术,是我们的必修课。
如果你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默认你并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而孩子的小脑袋会觉得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因此他会失望、会沮丧,心想“难道只有我知道画的是什么?”更糟糕的是,他会质疑自己的绘画能力。有时候孩子并没有画什么具体的东西,家长一厢情愿地猜测也是不好的。
事实上,幼儿早期的作品通常是抽象的,并没有特殊的意义。笔、纸、各种材料和工具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他们会想:“这些东西都没玩过,干吗不试试看呢?”孩子拿起笔来画些东西,可能仅仅是出于乐趣—试着拿起笔,在纸上留下图案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年龄小的孩子尤其享受这个过程,他的小脑袋寻思着:“把颜料弄到纸上会发生什么呢?”而并不去仔细想“这些看起来像什么呢?”无论是大刀阔斧还是小试牛刀,他们自己都觉得很开心。可一旦大人问“画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则随之而来。原本可以随意涂涂画画,任意选择称心的颜色,现在呢?孩子从中得到的乐趣大打折扣。
大人们还总爱瞎猜。“你画的是小鸡吗?”非常遗憾,孩子的答案和你的猜测相去甚远,不是小鸡,而是一只怪物,很友好的怪物(这是我曾经犯下的错)。孩子对你看不出来失望之极,并进而怀疑自己的艺术能力。
我们只是需要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和开放性的方式和孩子聊聊,以便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帮助孩子们理清楚创作思路。父母若是能对孩子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细致的描述,他们总有一天也能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
谈谈你所看见的
孩子作画的时候是泼辣型、狂放型还是拘谨型?可以这样说:“哇哦!今天是个大工程啊!”他画画时有没有挥动整个胳膊?那你可以说:“今天看起来劲头十足啊!整个身体都用上了!”孩子用的画笔是粗的还是细的?画的是点还是圈?选的什么颜色?颜色混到一起了吗?试试这么评价:“哇,红色上面盖的黄色啊。两种颜色混起来是什么颜色?橙色,对不对?”
家长可以不仅仅谈谈孩子在做什么,还可以谈谈颜色、形状和图案样式。仔细观察孩子的画,你能看见什么?如果是一大片红色,上面散落些蓝色点点和绿色的漩涡,你可以说,“这幅画有一大片红色啊”,或者,“画这些蓝色的点点和绿色的漩涡挺好玩吧”。家长大可不必一直站在边上评头论足,像实况转播一样。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说些什么,评述孩子画画的过程和你所看见的东西这两种方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两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学步期儿童,因为他们尚未有足够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学龄或大点的儿童,让他自己讲讲作品是个不错的主意。
让儿童自主讲述
我们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能给我讲讲这幅画(雕塑、剪贴画等)吗?”这句话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玛雅可以非常细致地描述自己所创作的东西,并且能配一个相关的故事。我有时候飞快地把故事记在本子上,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其他时候我就紧靠着玛雅坐下来,一边听,一边时不时地插句嘴,“哦”“是这样啊”“明白了”,或指着她没有讲的部分问,“那这些是什么呢?”这个过程太幸福了!作为一位母亲,我渴望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我也欣喜地看到孩子越来越会讲故事,并被她们的专注和认真所感动。
我们应知道,儿童会赋予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意义,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他跑来告诉你,这是鸟妈妈和小鸟宝宝,过些日子,他又说这是刺猬奶奶。这还会是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躲了一只害怕的小熊,到了明天,就变成一间房子,里面住了只小狗。孩子跟你谈论他画的大山,可你明明记得昨天他说的是过山车啊,这时候不用惊讶,孩子就是这样。
对于儿童的作品,尤其是学龄前及稍大点的孩子,另外一个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你画得非常认真!”这样的表扬是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认可,特别是孩子花了较长时间完成的作品,更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