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不自由,丹心付水流。
在《明史》上对孙传庭的评价中有很悲怆的一句话叫作“传庭死,而明亡矣”。我们从这一评价中可以读出,大明朝自孙传庭死后,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果然,一年后,崇祯便穿着他那件补丁龙袍,去煤山的歪脖树上吊去了。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崇祯如果不是生不逢时,还真可以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没有荒淫,没有暴政。他的毕生梦想就是恢复大明的鼎盛,但是天不遂人愿,大明朝还是覆灭在了他的手里。
都说明朝的灭亡怪不得崇祯帝,其实在俺看来,在他主政的这一朝,他的个性,他的所作所为,离一个开明君主实在是有太大的距离,他的虚荣,他的猜疑,他不敢负任何责任的行为方式,使得多少本可以力挽狂澜的人臣,惨死于他的手中,或无奈地战死沙场以明其志。这其中孙传庭的死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例。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县人,明朝名将。万历年进士。崇祯年先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升为兵部尚书。率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时年51岁。乾隆年间被清廷追谥“忠靖”。
好奇怪哈,他是大明朝兵部尚书,战死后不得明王朝的追謚,却被死敌的大清朝来给个谥号,这其中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何以崇祯对这样一名血洒疆场,以死殉国的将领,这么地冷血呢。
从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孙传庭是个文人,进士出身的文人,是个彻头彻脑的儒生,26岁就高中进士及第,本来是为做官储备的辅佐之才。没想到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将怀揣着儒家治国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线。
他是生在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将明朝枝枝蔓蔓砍伐一番,露出“中兴气象”,张居正倒下后,国运再一次黯淡。而大明朝也开始进入了惊风骇浪的时代。各地农民军风起云涌,东北的满人也日益强大,渐渐对大明朝形成了威胁。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他按例是被授知县一职,后来又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当时有权臣魏忠贤在朝中培养亲信,孙传庭对此很是不满,于是愤而辞职。
他虽是文人,但却是个文武双全的文人。也不知道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后来在当了顺天府的府丞一职后不久,就被朝廷任命为陕西巡抚,出任“剿匪”总指挥,要知道,那可是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起事的老巢,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孙传庭有将帅之才,农民军屡屡败在他的手下。他治军严明,作风凶悍富有谋略,他在与农民军的对阵中,几乎就没有打过败仗,因此常受到朝廷的嘉奖。《明史》描述说他“沈毅多筹略”,这说明孙传庭在军事上的确是一把好手。
至于他上任后在对农民军的剿杀过程在此就不一一冗述了,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孙传庭展示了他神武的军事天才,他在榆林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军队,号为“秦军”,他和洪承畴密切配合,对陕西农民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围剿,采用剿灭与招抚并进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生擒了老闯王高迎祥。
接下来他又击败了各地的农民军,使关中平原以南的地区渐渐平静。史载,孙传庭善用分兵堵截、机动设伏的战术,他谋勇兼具,剽悍善战,虽是文人掌兵,但又有名将的风范。在这段时期内,孙传庭屡战屡胜,名声大噪,成为明廷镇压农民军的主力。
最后他在潼关设伏,将李自成的队伍打得全军覆没,李自成仅率18骑杀出条血路,强行突围而去。至此,在陕西境内纵横近十年的各股农民军,几乎全被孙传庭给镇压了下去。
就在孙传庭准备一举将李自成彻底歼灭时,皇太极率清军突然向明王朝发起进攻,攻入长城并逼近京师。忧心如焚的崇祯帝可没有考虑到李自成会死灰复燃的事。他下令急调孙传庭部回京防御,使得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他乘机收集溃兵,招揽灾民,慢慢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孙传庭率援军成功勤王,却因为与主和派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有矛盾被诬陷。此二人在崇祯帝面前大肆说孙传庭坏话,最终使得崇祯对孙传庭产生了不满。而此时杨嗣昌是兵部尚书,他主张将孙带来的秦军全部留下守卫蓟辽,孙传庭反对无果,一急之下,居然耳朵聋了,最后请病辞职。
辞职之后,杨嗣昌落井下石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下狱。孙传庭在监狱一关就是三年。一直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成庞大的起义势力,朝中大将不能敌时。崇祯这才又想起了孙传庭,将其从狱中召出,命其征讨农民军。
而这时的李自成已是今非昔比,势力远比前时强大了许多,尽管官军在孙传庭的带领下取得了难得的大胜。但是双方实力悬殊,军中又流行时疫,粮草不足,人心惶惶,孙传庭不敢乘胜追击。原本想修整一二,发展实力,安抚军心,却接连收到朝廷催军赦令。孙传庭无奈草率出征,他只能背水一战,背负着不被信任的失落,一身英气,万死抵挡,最终战死潼关,血洒疆场。
孙传庭是明朝镇压农民军的中流砥柱,他的死,对于风雨飘摇明王朝来说损失不可估量,相当于长城崩塌。但是,本来就对孙传庭不满的崇祯,在接到孙传庭战死的消息后,不是反思一下他越级催促力战是否有何妥,反而莫明其妙地认为孙传庭是畏罪诈死潜逃,拒绝给予任何赠荫。
崇祯的这一作法也使得明军将士寒心不已,军心涣散,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大明效命了,一年后,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自缢,大明遂遭亡国之痛。所以才有《明史》之“传庭死,而明亡矣”之句。
大明朝立国已两百余年,及崇祯时早已露出衰败之相,然而却也有着一众英雄舍生忘死,力挽大厦之将倾,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个国家。但是却偏偏遇到了一个刚愎自用,猜忌之心甚重的皇帝,终于落得个大好江山改色之结局。
所以我认为,崇祯的分裂人格是大明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又不敢负任何地责任,在他的瞎指挥下,孙承宗战死、卢象升战死、崇洪承畴兵败降奴,最后是唯一的战将孙传庭也被逼出战而亡。这其中都有着他瞎指挥的一份功劳,大明王朝也最终迎来了它覆灭的一天。
在为国献身的一众人中,比起卢象昇,李定国,袁崇焕等人,孙传庭现在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但他死得悲壮。值得欣慰的是,他至少不象熊廷弼和袁崇焕,冤屈地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呐喊,奋力一搏,深深地书写了大明最后的慨然与苍凉,亦如一颗流星,抱着深深的遗憾,划过大明沉沉的夜空,消失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