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明明有四个国家 罗贯中为什么只写了三国

你真的了解东汉末年四国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是林俊杰著名歌曲《曹操》中的句子,《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文学、电影电视作品,在我们中国早就到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地步。

但其实,东汉末年不是分成了3国,当时中华大地上有4个建制完善的国家,还有一个就是占据北方的燕国公孙氏。但是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几乎写到的都是魏蜀吴三国,鲜有谈到燕国的。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谈论这个国家呢?这背后是否有什么秘密呢?且听海佑慢慢道来。

这个政权的创始人名叫公孙度,公孙度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但祖上混得并不怎么样,当年还是在中原那一带混不下去了,才携家带口来到辽东这苦寒之地。

但公孙度打小脑子就灵活,读书很聪明,又擅于结交,大家都喜欢跟他玩儿,这一来二去就跟辽东那一片的名人权贵都混熟了,大家要做个什么事都会带着他一起,就这样自己也混了个小吏职位,吃穿是不愁了。

时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进京秽乱后宫,辽东那一块的话事人比较反董,于是就被董卓暗戳戳给做掉了,那么辽东那一块再派谁去治理呢?

董卓

刚好当时公孙度的铁哥们儿徐荣在做董卓的狗腿子,还深得信任,于是徐荣就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董卓了解了一下,发现这小伙能言善辩,在当地也颇有名气,而且董卓当时忙着抵抗天下诸侯的讨伐,没多想就把辽东太守的职位给公孙度了。

在秦汉那个时代,太守是权利非常大的地方官,基本就相当于一方诸侯了,当中央式微的时候,他们就纷纷自立,逐鹿天下,这就是三国时代形成的大背景。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吴孙权”,祖上就是长沙太守,势力范围在东吴那一片,再比如“益州刘璋”,也是益州太守,逢乱世也割据一方了。

而公孙度成了辽东太守,就是那一片地方的老大了。不过辽东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苦寒之地,大片的森林,虽然有黑土地,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又开垦不出来,所以一直没什么人,没人就没有什么生产力,也就创造不出多少物质财富。

那一块地方,就成了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跟“夷狄”接壤,可能一不小心自己就被中原人当成了夷狄。

公孙度上台以后,大力澄清吏治,改革军备,发展生产,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居然把这一亩三分地搞得风生水起,自己也渐渐有了称雄之心。

当时中原这一块可谓是人头翻滚,打得不可开交,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这块荒僻之地的政权,而且这个辽东燕国也没怎么掺和中原地区争老大的事情,大家就更不会鸟它了。

而且当时公孙度比较识时务,主动依附魏国,被魏国封侯爵,这样大家都相安无事了。

就这样燕国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后来公孙度死了,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爵位。

公孙康在他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燕国“辽东霸主”的地位,曾一度带兵攻陷了高句丽的国都,打服了高句丽,随之而来的就是“九夷宾服”。

鼎盛时期,辽东燕国人口百万,兵甲十万,其实力已经跟占据西南的蜀汉旗鼓相当,而且公孙康已经跟高句丽王室结成了儿女亲家,辽东诸藩已经成了燕国的臣僚,燕国能够直接指挥他们的军队。

不过,这个时候中原三分天下,热战正酣,曹魏对辽东这一块,依然是放养状态,因为公孙康执行了他父亲的政策——向魏称臣。所以辽东政权还能保持稳定。

魏明帝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孙康也去世了,由于他的儿子还小,所以他的弟弟公孙恭继承了爵位,等到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以后,就一脚踢开了自己的叔父,坐上了燕国政权统治者的位置。

此时辽东燕国承平日久,且公孙渊年纪轻轻血气方刚,渐渐有了不臣之心,先是暗中“勾结”东吴,后又自立为王,直接触怒了魏明帝。

而其结果则是——被司马懿带兵给灭了,而且还是轻轻松松地给灭了,灭了公孙政权之后,司马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看了上文的描述,可能有些读者有疑问了,上面说的辽东燕国不是挺牛逼的嘛,怎么一下子就被司马懿给灭了。

司马懿

这里要说一下,司马懿带的是精锐,而且那些年,中原地区连年混战,像养蛊一样,精锐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其战斗力不是新兵蛋子们能比拟的。

燕国承平日久,打不入流的夷狄还可以,真的碰上司马懿带领的这些精锐,那就只有被虐菜的命了。

介绍完了背景,再来说说我们题头讲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么政权在历史上这么没有存在感,《三国演义》都不写它。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没什么看头。三国演义是话本小说,要有人物故事要有情节冲突,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各种奇谋诡计、生死大战,也是发生在这三个国家之间。

而辽东燕国偏居一隅,一直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然后刚想有点动作的时候,就被别人放个大招给灭了。这个想写也没法写啊,罗贯中只会说臣妾做不到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