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这件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之中屡见不鲜,作为和亲的主角,这些女子被统治者当做棋子任意摆布,她们无法拒绝和抗拒,独留青冢是她们最后的归宿。一部中华历史不仅有英雄血,更有美人的眼泪。
据《汉书》记载,光是在刘邦执政期间就先后有九位宗室女被封为公主和亲匈奴,却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丝痕迹。
刘细君是第一位真正记载有名字的和亲公主,她从罪臣之女一跃升为尊贵的大汉公主,再从大汉公主到成为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妻子,是什么造成了这个传奇女子的经历呢?
一、生不逢世
汉初以来就遭受匈奴的不断侵扰,匈奴政权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直到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逆转。
汉武帝开始大规模讨伐匈奴,虽经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战,匈奴元气大伤,形成了“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匈奴的元气虽伤但对汉朝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汉武帝清楚的认识到要想解除匈奴之患,必须与西域各国形成联盟,而“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城成为了汉武帝心中最佳的选项。
这个国家“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强盛的国力是形成军事联盟的重要条件,而巧的是此时的乌孙国也饱受匈奴欺辱,西汉政府如果能与乌孙结盟, 既可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又可作为联系西域各国的纽带。
为了拉拢这个小伙伴,汉武帝采取了张骞“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的建议,所以汉王朝急需一个和亲的公主,可以说在这个大环境下生长的女子都是一个备选体,刘细君就在这个时候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那为什么又偏偏是她呢?这就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二、长不逢时
刘细君从一个备选体成为必选体,她的成长经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细君的祖父是汉武帝的亲兄长,算起来她是武帝的侄孙女,具有纯正的皇室血统,照理说本可以做一个衣食无忧的汉朝公主,可是偏偏摊上了一个不靠谱的爹。
她的父亲刘建昏庸无能、残害百姓又好女色,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甚至强迫女仆和猪、狗等牲畜进行交配。史书称“所行无道,虽桀纣恶不至于此。”
这个人胡闹也就罢了,关键智商还低,汉武帝初期淮南王、衡山王曾举兵叛乱,细君的父亲听说后也意图谋反,但在未行动前就被朝廷察觉并关押。元狩二年刘建畏罪自杀,他的妻子也被朝廷捕杀,一家人杀的杀捕的捕。这个时候的细君仅仅十一岁。
细君被寄养在其叔父家中,一直到二十五岁都深居简出,刘细君在父亲谋反的骂名中渐渐长大,可以说她是生活在痛苦和无助中。她渴望救赎也渴望摆脱。
一个人的命运和经历往往和时代的大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小环境密切相关,柔弱的刘细君遇到了一个需要女子献身为国的大环境,也偏偏长在一个没落的贵族中,这就注定她不能做一个金枝玉叶,身向大漠是她唯一的选择。
四、一去连朔漠
公元105年刘细君踏上了远嫁乌孙的路程,汉武帝赐给细君大量的嫁妆并配备了属官、 宦官和侍者数百人。但是由于乌孙王仍不敢得罪匈奴, 所以在迎娶细君为右夫人的同时, 也娶了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匈奴以左为大,过了八千九百里的长途跋涉,刘细君来到乌孙,却只做了一个小妾。面对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夫君,语言的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让刘细君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再一次体现了这个女子的坚韧,她利用与乌苏王仅有的几次见面机会增强其影响力,据《外戚传》记载:“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刘细君,与人为善,并且善用财物收买人心。在她的努力下,乌孙王逐渐向汉朝靠拢。
但是好景不长,命运的不幸再一次降临在这个女子的身上,由于她的夫君昆莫因已年过七旬,身体日渐衰竭,他打算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岑陬军须靡。
然而西域的国家,新即位的国王要继收上一代国王的妻子为夫人,称之为 “转房婚 ”,这就意味着细君要按照乌孙传统,再嫁自己的孙子。
对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细君来说,这是有悖伦常的。不得已, 细君上书汉武帝请求支援,得到的答复却是 “从其国俗 , 欲与乌孙共灭胡。”
细君忍辱嫁给了岑陬, 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遗憾的是, 产后不久细君公主在极度不适和烦闷中就溘然长逝了。
细君虽然玉陨,但对于她的国家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乌孙国“东与匈奴、 西北与康居、 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武帝时着意与乌孙建立联盟, 除了打击匈奴的政治目的外,彻底打通丝绸之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而刘细君的出嫁无疑促进了汉武帝这两个目的的实现。
斯人已去千年,留下一首《黄鹄歌》让众生咏叹。“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