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临死前劝齐桓公远离的4位大臣分别是谁?

说到齐桓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曹操有诗曰:“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确,春秋时期有“五霸”,而齐桓公却是“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位期间,强军富民,九合驻军,三平晋乱,驱逐戎狄,创造了一个时代。而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之人,乃是管仲。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乃姜子牙(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因齐国内乱,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在归国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后来齐桓公成了国君,要杀管仲,被鲍叔牙阻拦。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有管仲这样的人辅佐。”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拜管仲为相。

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是王佐之才,他励精图治,选拔人才,用智慧和谋略让齐国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方霸主。关于管仲的故事有很多,在这里分享一个“楚国购鹿”的谋略。

齐楚两国矛盾重重,齐桓公一直想讨伐楚国,但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短时间内齐国恐怕无法战胜楚国。于是,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让齐国高价购买楚国的鹿。于是,齐桓公在齐楚边境上建了一座小城,专门收购楚国的鹿,价格奇高,本来楚国的活鹿一头才卖八万钱,结果齐国以四十万钱的价格购买,价格是原来的5倍。

楚国百姓看到这个赚钱的机会,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去捉鹿。等楚国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管仲又让齐桓公提高价格。最后,楚国的百姓大多不种地了,都去捉鹿了。因为用卖鹿的钱到齐国买来的粮食,比耕种收获的粮食要多得多。

第二年,管仲突然让齐桓公关闭国境,不允许齐国商人向楚国卖粮食。楚国因为一年没有耕种,举国上下都缺少粮食,全民陷入恐慌之中,米价飞涨,很多人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饿死者无数。齐国趁机收留楚国的难民,获得了楚国十分之四的人口。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向齐国屈服。

管仲的这一招,在现在看来,是赤裸裸的经济战,但在春秋时期,人们还没有这个意识,等楚国发现管仲的意图之后,一切都晚了。就这样,管仲通过自己的一个个谋略,把周边诸国一个个打败,帮齐桓公谋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后人因此称管仲为“管子”、“华夏第一相”。有人甚至认为,若管仲多活几年,恐怕“春秋五霸”就变成“春秋一霸”了。可惜的是,管仲毕竟是吃五谷的人,有自己的寿命。

管仲活了70多岁病逝,临终前,齐桓公来看望他,问管仲有什么遗言。管仲说:“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4个人,必须撵走,否则齐国必乱!”

齐桓公不理解,说:“这4个人都对我忠心耿耿,易牙把他自己的儿子煮了给我吃;竖刁不惜亲自阉割自己来侍奉我;常之巫擅长占卜;卫公子启方为了效忠于我,父亲去世他都不回家。难道这4个人值得我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易牙却煮了自己的孩子,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没有人不爱自己的身体,竖刁却阉割了自己,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爱惜大王您呢?生死有命,常之巫用巫术来蛊惑人心,这样的人怎么能相信呢?卫公子启方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要,难道他会要你这个君主吗?”

管仲死后,齐桓公对管仲的话充满怀疑,他试着将上述4人全部撵走,但总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乐趣,吃饭都不香,起居也不舒服。三年后,齐桓公终于无法忍受,又把4人召了回来。

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于是皆复召而反。

翌年,齐桓公病了,首先是常之巫散布谣言,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病死。然后易牙、竖刁二人一起关上宫门,在宫内作乱。最后卫公子启方带着上千户齐国的百姓投奔了卫国。齐桓公被关在屋里,连一口水都喝不到,此时他含泪感叹说:

“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齐桓公嘴里的“圣人”,正是管仲。他现在开始感慨管仲有远见,但已经晚了。管仲当年的那句遗言,竟一语成谶。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5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相互攻伐,齐桓公的尸体长出了蛆虫,都无人过问。这就是“停尸不顾,束甲相攻”。

管仲对4人的判断,为何如此准确呢,因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都没有,他要么极其善于伪装,要么另有所图。

其实,管仲的这种思路,被后人广泛学习。例如,战国时期,鲁国攻打齐国,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不信任吴起。吴起于是回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虽然他达到了目的,但鲁国国君从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不得不投奔魏国。

明朝时期,金吾卫指挥使傅广主动阉割自己,请求到宫中伺候明宣宗。明宣宗摇头说:“你已经官至三品,还要自毁身体,恐怕是不甘居于人下之辈。”于是,并没有重用傅广,而是将他问罪。

管仲被后人称为“圣人之师”,管仲看人的智慧,至今仍然有用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