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要不要带孩子上早教课

没给孩子上早教课,真的会慢人一步?孩子才出生,很多大人就开始急着早教了,其实我并不反对早教——如果早教的目的在于。

①让孩子考上某个明星幼儿园,

②让孩子早早学会多门语言,

③安抚家长的焦虑之心,

④反正家长闲着也是闲着,

⑤已经请了专人进行早教,感觉多教点更回本,

⑥婴儿沉迷于早教玩具无法自拔,不需要人陪,节省了大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玩具请多多推荐给我)……

那么,完全可以进行早教。

但如果早教的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考虑早教带来的效果是否能持续到成年,对一生又会有多少影响?花在早教上的时间精力金钱,是否可以花在更好的地方?

早教之于婴儿,有点像营养之于健康、金钱之于幸福感。

当一个人营养非常不足、金钱极端贫穷的时候,绝对健康很差,幸福感很低。然而,营养充足均衡到一定程度、金钱多到一定程度(比如美国是年收入5万美元)就够用了,再往上加,也不能提升多少健康与幸福。早教也是如此。

如果家长虐待婴儿,极端忽视婴儿的话,绝对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如果要给予正面影响的话,达到“普通水准”就足够了。

坏无止境,好有上限。

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生来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婴儿能学会各种母语,爱上各地口味,习惯各色习俗,依恋各类(正常性格范围内的)家长……不但如此,婴儿天生就知道,什么阶段要去寻求哪些“输入”,练习哪些“输出”:在学习语言的敏感期,ta自然会更注意你口中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去模仿雨滴风吹鸟鸣。在发育到可以抓滚爬走的时候,ta也自然会努力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

0~2岁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是所谓“经验-预期型脑发育”(experience-expectant brain growth)。婴儿们看人脸,看其他物体,听说话声,听其他声音,被大人喂吃喂喝,自己吃吃喝喝,洗澡,穿衣服,触摸东西,探索环境……在这些过程里,他们的视觉、听觉、运动、社交、情绪、语言等等能力,都会飞速发展。

至于家长们重视的识字、算数、音乐、美术……这些都是2岁以后的事情。拉小提琴也好,书写文字也好,所有特殊技能的学习,都不必急着在生命里的头几年进行。大脑可以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进行所谓的“经验-依赖型脑发育”(experience-dependent brain growth )。

打个比方,0~2岁,大脑就像在搭房屋框架。等“房屋框架”搭好,才可以进行具体的“精装修”。

在头两年这个阶段,教育“方向盘”就交给婴儿吧。日常生活就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大人么,只要不虐待,不阻碍,跟婴儿说说话,保证他们好好活着就行啦。

这么说来,0~2岁的早教简直不可能失败嘛?

其实也有失败的例子。

最著名的“日常生活贫乏导致的早教失败”,是一群罗马尼亚孤儿。

在1960年代,罗马尼亚为了促进人口增长,禁止避孕和堕胎。孩子确实被生出来了,但很多家长却无力抚养——会选择避孕堕胎本来就是因为大人权衡后觉得无力负担啊。结果,弃婴大量出现。罗马尼亚政府于是建了大量孤儿院,将这些弃婴收容入院。

当时的罗马尼亚经济很差,这些孤儿院很快就面临困境,没钱、少粮、缺人。看护者们将婴儿们绑在床上,嘴边放一个装有稀粥的奶瓶,然后就任由他们数小时甚至数日无人理睬。婴儿们则不哭不闹,躺在满是跳蚤和便溺的床褥上,静静望着天花板。

很多婴儿死去了,一些婴儿则幸运地活着离开了那个“婴儿集中营”,但噩运并没有完全结束。

研究者追踪研究了一些被英国和加拿大家庭收养的罗马尼亚孤儿,结果发现,“被收养的时机”至关重要。

如果是在4~6个月大之前被收养,后来就基本可以追到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如果是6个月大之后才被收养,那么进步就相当困难。8个月大以后才被收养的,几乎不可能追上正常儿童。在孤儿院里呆得越久,后来就落后得越明显。这些孩子认知能力更差,更有攻击性,更经常生病,成绩更差……即使在被收养6年半后,他们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仍然很高。

极端贫乏的早期生活,给大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比之下,每一个有人照看的孩子,都是幸运的。被大人爱着保护着,和大人一起生活,是一种特权。得到这些,对婴儿就已经是最好的早教。

那么,如果努力早教,结果会怎样呢?

说实话,有些研究确实发现早教能提高婴儿早期智商(如MDI、CFY等)。

然而,2岁及之前的智商,跟成年后的智商无关。

原因可能有:

①智商测量方式不同,2岁前只能检测一些动作能力、感知反应,2岁后更多地检测语言文法、推理计算等。

②婴儿智力发展才刚开始,误差和变动都较大。

③目前早教方式没有一种能产生长期可持续的效果。

婴儿长大后的智商跟什么有关呢?跟父母的智商和教育水平有关。

也就是说,如果把给婴儿早教的时间省下来,父母自己多成长一点,没准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更有好处。

毕竟,你无法教给孩子你自己都不懂的东西。

以上是早教无用论,研究界甚至还有早教有害论——如果婴儿还没准备好就遇到太难的刺激,也许反而会削弱婴儿的学习动力。另外,如果早教没有明显效果,父母也许会过早地对婴儿失望,这种负面期望会影响婴儿。

所以说,大人到底能做点什么呢?

①尽可能地多和婴儿说话说话,评论眼前看到的一切——物品,事件,动作……我们跟婴儿说的话越多,她们的小脑袋能用于分析的数据就越多。如果大人会外语也可以说,不过,外语至少要占到日常的1/3,才能成为“第二母语”这样的存在。

②和婴儿一起玩安全的日常用品。玩耍是在培育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集中注意力的专注力。玩耍就是在学习。

③强调努力,而非结果。不需完美,只需去做。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包括大人在内。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犯错。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尝试,不要停止努力。同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就我来说,我会这样评估每日的育儿结果——

√√√满分

过程:喂ta吃喝婴儿食物。给ta换尿布。和ta说话、唱歌、玩耍。不打,不虐待,不激烈摇晃。

结果:活着,没有受到伤害。

√及格

过程:喂ta吃喝。给ta换尿布。不打,不虐待,不激烈摇晃。

结果:活着,没有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采用这种标准,就会少打几次老公对其他帮忙照顾孩子的大人常怀感恩之心了。

至于早教,以后再说吧。

就算是爱因斯坦他妈,也是从6岁才开始让他学钢琴的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