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郑冠,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每年六月的高考是莘莘学子检验自己十多年学习成果的日子,勤学苦读十多年,为的就是能够取得好成绩,读上心仪的大学,开展精彩的人生。
每年高考放榜,高考状元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有些学霸会同时获得总分状元和单科状元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现代并不罕见,但是在古时候,能同时获得文科状元和武科状元的,那就是千载难逢的一件事,而历史上同时获得这两种荣誉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时期的郑冠。
为什么说他在科举考试上的成就无人能及,这就要从科举制度说起。
科举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发展,直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历史上总共产生了文科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古代的读书人就是通过参加科举,在科举试中取得功名,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光辉门楣。这种考试方式也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在选拔人才方面,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一些相似。
然而,古时候的科举却比现代公务员考试要难得多,因为科举并不像现在的考试那样,只需要考几天就可以得到成绩,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都是一方学霸。
因为科举考试和现在全国统考不一样,需要层层考核才能取得状元的称号,考生必须要在殿试中获得第一名才称得上状元。
而参加殿试的条件就是必须在地方乡试、中央省试这两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才能得到参加殿试的机会。历史上,郑冠就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双料状元。
郑冠生卒年不详,他到底几岁开始参加科举也无从考证。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他当年参加殿试的时候,根据考官礼部侍郎王起的出题,以独特的角度,优美的辞藻,最终击败了其他一起考试的进士,成为当年的文科状元。
成为状元并不容易,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并不像我们当下的几门,而是包括明字、进士、明经等数十科。虽然唐朝的科举没有殿试,但是能从这些考试中脱颖而出,摘取状元桂冠,也十分不容易。
唐朝年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也从中了解到能够考取功名的也并非像现在初出茅庐的小萌新了。而据记载,郑冠考中状元的岁数才31岁,在当时的考试环境来说,可说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人才。考取功名以后,郑冠入仕当官去了。
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增添了武术,包括射箭、负重、马术等。举办这个武科举后,因为人们对武术不及文科重视,所以参加武科举的人不算多,也没有大范围推广。
然而,在夺得文科状元5年后,郑冠又参加了武科举,击败对手再次摘下状元桂冠,成为武状元,官职升为户部郎中。
郑冠作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双科状元,可以说是官场无忧了,然而在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后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对书法有一定的造诣,并有一部名中《济亭记》的作品,但是时至今日,这位双科状元的作品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