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初需要依靠武将浴血拼斗打江山之外,其他大多相对和平的统治时间,均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打江山的那一批武将甚至谋臣,一旦建国,大多失去利用价值,遭君主猜忌,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其中,明朝开国名将冯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草根出身
冯胜,出身平常农民家庭,与其兄冯国用从小爱读兵书,通晓兵法布阵之道。两人在干活闲杂之余,会跟村里的拳脚师傅学习武术,相互比较,待成年后,两人已经是周围村庄里以勇武和才智闻名周围的一对兄弟。
元末时期,民生凋敝,世道混乱,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豪强世族,都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反对元朝的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冯胜和其兄长纠集附近的百姓,一起到附近的山上结寨自保。由于兄弟两人智勇双全的名声已经在附近各大村子传了数年,且兄弟两人为人豪爽仗义,平时也有不少人鞍前马后地跟随着,于是他们一呼百应,周围百姓们纷纷跟着上山结寨。
后来,在朱元璋攻打到至妙山的时候,冯氏兄弟打开寨门,主动投到朱元璋的队伍中。自此,兄弟两人在朱元璋帐下效力,特别是冯胜,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
二、南征北战
在投靠朱元璋后,冯胜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锋芒,一路跟随朱元璋四处征伐,以其才智和武勇多次取得小胜利,而冯胜真正立下大功,进入到朱元璋的核心人才队伍里,是在陈友谅袭击的时候。
当时,陈友谅进逼龙湾,朱元璋率军抵御,两军僵持在石灰山。此时,冯胜登高观察,发现陈友谅把主力放在左右两翼,企图用左右两边的攻击力量击穿朱元璋的防守,然而冯胜从高处发现了陈军的中路空虚,当即在两军交战时孤军突袭对方中军。
果然,陈友谅的中军在冯胜的雷霆攻势下迅速瓦解,败逃。朱元璋率军追击,进而拔采石,收太平。随后,冯胜率先锋部队攻击安庆水寨,解安丰之围,一路以雷霆之势攻克重重阻碍,建立了不下于常遇春的卓著功勋,为明朝开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建国后,仍有许多地区还未平定,割据势力依然在威胁明政权的稳固。时任太子右詹事的冯胜,继续奋斗在前线,与大将军徐达收服山西,一路北上,擒获北元丞相,受到朱元璋的嘉奖。并且,在徐达对北元作战失利的时候,冯胜独占鳌头,连战连捷,先后击败了扩廓帖木儿、上都驴、纳哈等北元主力,基本清楚北元对明政权的威胁。
三、加官进爵
元朝是马上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是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朝代,他们所仰仗的是他们的武力。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南北朝割据、宋政权被各种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到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数百年里,草原民族的军事力量已经强烈威慑住中原人。因此,尽管朱元璋已经收复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却始终处在对北元反扑的担忧之中。
而冯胜,在对北元作战中屡建奇功,彻底消除了朱元璋的烦恼,因此,在后来的开国元勋封赏之中,冯胜受封宋国公,位于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之下。
冯胜享受这份待遇当之无愧,他是用实实在在的文韬武略获得的这份殊荣。根据记载,他在大将军徐达和李文忠去世之后,执掌兵权,对阵北元太尉纳哈率领的数十万精兵。面对北元精兵,冯胜所想的不止是如何正面迎战,而是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仔细研究周围地形后,发现有一条小路直通北元主力,于是,悄悄地派入卧底到北元军中,不断散发明军强大和投降有好处的消息,元军中的许多士兵和将军都动摇了。
然后,冯胜派出曾经俘虏但厚待的元军将领前往游说纳哈,邀请纳哈商谈,并在商谈之时招降了纳哈的大军,最终,兵不血刃地降服了二十万人,被朱元璋大加赏赐。
四、猜忌被杀
然而,俗话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为明朝拔除了一个个障碍的冯胜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首先,在冯胜从征讨北元回来时,便有许多不好的舆论出现:冯胜私藏良马,结交北元贵族,娶蒙古女人等等。众所皆知,朱元璋的性格本就是猜疑心很重,加上“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作用,朱元璋对这些功高盖主的文官武将越来越不放心。
其次,考虑到冯胜的功劳,朱元璋选择对其软禁,让他不得离开凤阳。冯胜眼见得当年一起作战的兄弟或是病逝、或是受到牵连被满门抄斩,心里害怕,惶惶得不得终日,于是时不时就跟朱元璋上奏要告老还乡,朱元璋答应了,但始终没有撤销监视。
最后,要了冯胜命的是蓝玉案和冯胜回乡后的行为。为了给年幼的朱允炆扫清未来执政的阻碍,朱元璋制造了蓝玉案,清除了大量旧臣,原本,不问朝政的冯胜不在其列。但是,冯胜在老家空地上铺上瓦砾,驾着马车在上面跑来跑去,制造出类似战场的声音。冯胜的苦中作乐,在朱元璋耳中变成了贼心不死、壮志未酬,于是,害怕朱允炆上位后,冯胜会和其他同姓诸王勾结,在蓝玉死去的同月,冯胜被召入京城,离奇死亡。
总的来说,冯胜确实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眼光,其作战方式灵活,不会一味地依靠谋略或者勇武,这也是冯胜屡战屡胜,建立不下于徐达、常遇春的功勋之原因。
但是,人无完人,冯胜也有缺点,在战争中对金银财宝伸手,没有抵挡诱惑而越过底线,在朱元璋眼里,功劳再高都不可信任。而且,冯胜的悲惨结局也不是他一人之过,在两次谋反大案的作用下,朱元璋的猜疑心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一点风吹草动,他都会警惕异常,更何况冯胜几乎是最后一个大功臣。为了朱允炆未来的稳固统治,朱元璋只好对冯胜痛下杀手,这是臣子的悲哀,也是帝王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