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楚国的宰相。然而,由于一系列的政治阴谋和权谋,他最终被贵族和官员排挤出朝廷。
失去了权势和地位的屈原感到沮丧和绝望。他看到楚国的国力日渐衰落,百姓们遭受战争和贫困的折磨,心如刀绞。在这种情况下,屈原决定抛弃一切,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爱和忠诚。
据说,在公元前278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屈原写了一首感怀楚国沉沦的《离骚》。然后他将自己捆绑在一块巨石上,投身于汨罗江中。这一传说成为了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当百姓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扬帆,游弋于江上,敲锣打鼓,试图打捞屈原的尸体,并祭奠他的英灵。为了避免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人们还投入了许多食物和菖蒲叶入江中,形成了后来端午节的风俗。
屈原的投江故事寓意深远。他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深深的忠诚和痛苦。他的举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民族及正义事业奋斗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