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洛阳。从晋武帝登基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期。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正式即位。因为晋惠帝不能执掌朝政,导致西晋大臣争权,乃至于爆发了八王之乱,这最终导致西晋在公元316年就走向灭亡了。
换而言之,西晋消灭东吴,一统天下后,只存在了30多年。对此,在笔者看来,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后期,如果可以将皇位传给此人,很可能西晋就不会迅速灭亡了。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
首先,这个人就是司马攸。司马攸(246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人。西晋宗室、书法家,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中记载: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
司马攸年幼时就十分聪明,成年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亦乐于施予他人;而且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因而成了当时的模范,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马炎,祖父司马懿很器重他。对于深受司马懿器重的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但是,因为他的伯父司马师没有子嗣,所以,司马攸就被过继给了司马师。从这一角度来看,司马攸和司马炎之间,既可以说是亲兄弟,也可以说是堂兄弟,这其实和袁术、袁绍之间的关系比较相似。
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图谋叛变被告发。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懿领兵讨伐,司马攸也随同出征,此战之后,司马攸获封长乐亭侯。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懿将司马攸这位孙子带在身边,显然有培养他的意思。不过,司马懿在这一年就病逝了,自然无法给司马攸提供更多的指导了。
当然,对于司马攸来说,不幸的消息可谓接踵而至。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当时司马攸年仅十岁,在葬礼上非常悲伤,感动左右的人,受到称赞。之后袭封舞阳侯。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顺闻名。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司马师没有在公元255年去世,也即多活一段时间的话,司马攸或许能够从司马师手中继承大权。
二
进一步来说,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攸还比较年幼。因此,让司马昭来继承大权,自然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由司马昭继承大权之后,按照顺序,自然轮不到司马攸了,最终,司马昭将大权交给了司马炎,而不是司马攸。
在曹魏后期,司马攸又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治军有威严与恩惠,从而获得了当时人们的称赞。换而言之,在朝廷上下,司马攸威望颇高,这是司马炎难以相提并论的。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攸被改封为安昌县侯,迁任为卫将军。卫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军,这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攸在居丧期间过度悲伤,超过了礼节的规定。数天水米未进,左右进食都不接受。王元姬亲自前往劝慰,又常常强逼司马攸吃喝。再加上他的司马嵇喜进谏,无奈之下只得重新进食。凡此种种,都让司马攸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三
同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攸受封为齐王。不久之后,司马攸迁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转任为镇军大将军,加任侍中,代理太子少傅,数年后改任太子太傅。对于司马攸来说,虽然官居高位,但是其仍然很谦虚和以诚信待人事。因为司马攸得人心,当时骠骑将军按例应罢营兵,但手下数千人都不肯离去,司马炎最终都准许他们继续在司马攸麾下。每次朝会时,司马攸都悉心陈说,认真进谏。
咸宁二年(276年),司马攸接替贾充担任司空,仍然兼领侍中、太子太傅之职。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西晋建立后,司马攸无疑成为司马炎的左右手了,二者的关系,类似于司马师和司马昭了。因此,因为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确实不适合继承皇位,所以,司马炎效仿自己的伯父,将皇位传给司马攸,其实有助于西晋的长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晋消灭东吴,一统天下后,朝廷上下也有不少人秉持这一观点。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之后,身体可谓每况愈下。因为太子和其他皇帝都不是非常贤明,因此,不少大臣都希望由司马攸继位。但是,这样的建议却被司马炎的宠臣荀勖和冯紞破坏了。对于荀勖和冯紞来说,担心司马攸一旦继承皇位,自己就不会受到宠幸,甚至会遭到贬低,所以,他们就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诋毁司马攸,并借故以正太子名位为由要将齐王调回封国。而这,自然是想离间司马炎和司马攸这一对兄弟的关系。
四
最后,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并回到齐国。对此,司马攸知道后很不高兴,又知道要他回封国是荀勖等人的主意,因而愤恨发病。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司马炎也明白司马攸德才兼备,确实要比自己的儿子适合继承皇位。但是,在司马攸和自己的儿子之间,司马炎显然会选择后者。进一步来说,司马炎也不会想到,自己去世之后,西晋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等内乱,并因此迅速走向了灭亡。换而言之,如果他能预料到这一切,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将皇位传给司马攸。
太康四年(283年),司马攸呕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对此,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表示: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故举朝争之,争晋存亡之介也。……攸之不安于国,武帝初无猜忌之心,荀勗、冯紞闲之耳。……攸之贤,固足以托国,然岂果有周公之德哉?
按照王夫之的观点,司马攸没有即位,又英年早逝,是西晋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司马攸没有被猜疑的话,司马炎去世后,也不会有杨骏篡夺大权了,更不会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内乱。进一步来说,司马攸因为宗室的身份,本来就可以震慑其他篡权夺位之人,这就好像曹魏的曹休、曹真等人去世后,没有人制衡司马懿一样。对此,历史学者蔡东藩更是直言:“齐王攸忧死而晋无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