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关羽和魏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诸葛亮在魏延投降时,作出了魏延“久后必反”的结论,并且在他去世后得到了验证。诸葛亮有这么神的本领,为什么没有看出让关羽守荆州会败走麦城呢?其实,诸葛亮都有了先见之明的判断,只是关羽、魏延两人的出身不同,对魏延的结局能说破,对关羽的结局是不能说破的。
诸葛亮凭什么说魏延必反?
关羽攻打长沙时,魏延造反杀死了长沙太守韩玄,协助刘备关羽的兵马取得了城池。诸葛亮却在第一时间里,作出斩杀魏延的决定,并且有三条充足的理由:一是不忠,拿着俸禄却杀其主公;二是不义,不帮主公守土却擅自献出地盘;三是有反骨,头骨长得不好,脑后生有反骨。
前两条理由,还可以说魏延的行事与刘备的仁义观有冲突,说得过去,但魏延一心投靠刘备也没有什么错。第三条理由,纯粹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如此看不顺眼呢?在以上三方面的说词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诸葛亮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名流,崇信“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讲究从一而终、忠贞不二,因此,他是看不得别人屈膝投降的,也极为看不起这样的人。而魏延,先是在襄阳时杀主献城,后又杀主献长沙,这种一反再反的人,在诸葛亮眼里是毫无信义可言,认为魏延的言行绝对不可信,只要后来遇到合适的时机,魏延肯定还要造反。在魏延第二次献城投降时,他就在诸葛亮的心里已经被判死刑了。
诸葛亮“不事二主”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后来的征战中,诸葛亮很少劝降、收降敌将,不像刘备那样用独到的识才眼光,感其心、用其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诸葛亮在收降敌将方面,大概最突出的算是收降姜维吧,是因为姜维能力超强,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对上了诸葛亮的法眼,但他用的收降手段实在值得商榷。
诸葛亮是否看出关羽兵败麦城?
取得荆州,是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后最得意第一个目标,让刘备终于有了一个落脚之地,占住了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了发展的更大空间,刘备是倍加珍惜的。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第一个战略目标后,却对如何拿下“暗弱”的刘璋,数年来一直苦无对策,直到庞统的到来和他再三的建议下,刘备开始了西进的步伐。
然而,庞统生不逢时,战死在了落凤坡。进退两难的刘备不得已急招诸葛亮率军来辅佐攻打益州。诸葛亮受命之际,把荆州交给关羽时,就察觉出了关羽守荆州策略的不对路。关羽是一名武将,对刘备哥哥的托付,自然是“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诸葛亮仅凭这一句话,就断定了关羽守不住荆州。武艺高强,可以攻城掠地,但在谋士如林的吴、魏方面,面对“以文抑武”的策略,关羽就会吃败仗。
果然,孙权积极地发动了“以文抑武”的各种策略,可谓是用尽手段,尤其是孙权为子求亲的手段,可谓是在计谋上用到了极致,也表明了孙权试探的底线。结果,关羽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这种侮辱人的话,让孙权彻底翻了脸。当然,关羽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诸葛亮在大惊之下,意识到了关羽没有深刻领会他“东联孙权、北抗曹操”的精神实质,惹恼了孙权,关羽是必败无疑。
诸葛亮能够判断出关羽失败的结局,却因为鞭长莫及而无能为力,只能把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苦埋心中。那么,诸葛亮能否提前看出关羽兵败麦城呢?这一点上,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算不出看不到的,否则,就像他在阴平小道上立了一块写有“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预言的石碑,就把后来从此偷袭的邓艾吓了个半死。如果诸葛亮能够早就看出关羽兵败麦城的结局,提前派几个人,在芦苇丛中放一把火,还不得把潘璋、马忠之流烧个半死?
结语
魏延一反再反,会给人以信念不坚定、见异思迁的感觉,其结局能应验诸葛亮的预言与诸葛亮的安排有很大关系;关羽兵败,早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只是因为他与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关系,不能说出结局,当然,诸葛亮不会神奇到能算出关羽是在“麦城”兵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