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为什么要镇守百越?秦始皇有着怎样的格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代表着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因而将这一年定为战国。秦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然粉墨登场。

在战国局势中,秦国地处西方。而由于秦人早期与戎人交错而居,以至于秦人早期都是远离中原的。虽然各强国、各士人都看不起秦人,认为秦人乃“蛮夷之人”,根本没有中原人士的儒雅,没有中原的繁华,可据秦人始源的重要研究表明,秦人乃是华夏民族,而非戎人。

在秦公一号大墓中考古人员曾经挖掘出一个编磬,编磬上有一一块铭文,上面记载:“高阳有灵,四方以鼐”。中央皇帝有一孙子名为颛顼,颛顼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号则为“高阳”,这一点与史记记载没有任何出入,由此可以为我们更有力地证实秦人是华夏民族的身份。

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理清楚秦人对自己的定位,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历史脉络,然后从秦始皇的决策中去感受秦始皇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完成一统大业,他所面临的最后一个难题便是,如何对付常年盘踞在南方的“百越”。要解决这个问题,名将王翦就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虽然只是一个将领,然而却异常关键。王翦打败百越之后,受秦始皇的指令镇守百越各族蛮人。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为了守好百越,将一百万老秦人全部迁走,并派出60万军队镇守呢?秦始皇身为千古一帝,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看似自暴自弃的决定呢?了解秦始皇决策背后的意图,就是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01 24代老秦人的付出

夏商周三朝实行分封制,他们对辖内各诸侯国都采取“夏君夷民”的做法,而秦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他们的任务显得比所有诸侯都艰难,他们是周朝抵挡西戎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虽然有研究表明秦国与西戎的居住地属于对峙分布,双方时时刻刻都在相互提防,但据出土文物看,秦国明显属于周文化,西戎则是寺洼文化。

要知道当时的秦国在其他各诸侯国眼里是什么样的国家。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正值百年衰落,屋漏偏逢连夜雨,又碰上了三家分晋,魏国经过了“李悝变法”,又任用了吴起名将,将本来就遍体鳞伤的秦国打的奄奄一息,再也无力与魏国叫板。

秦国为什么本身就奄奄一息?秦国百年衰落造成经济大退步,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主观因素——西戎哪去了?西戎在秦穆公时期被秦国征服,秦穆公又是个雄心万丈的国君,他试图染指中原,却于中途遭到晋的阻拦。秦穆公之后的几位国君,丝毫不考虑民生、不体恤民情,多次向晋国发出挑战。然而奈何泱泱大秦,却连晋国一个魏氏都打不过。

秦国人民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国情岌岌可危,秦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然而公元前389年,经过李悝变法的魏国空前强大,名将吴起威名赫赫,震慑万里。但秦惠公毅然决然起兵50万与魏国决一死战。却被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5万军队大败秦军50万人马,秦国不但再无还手之力,就连被夺去的西河之地,也没有再次争夺的实力了。

直到秦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国君的出现,这个人便是秦孝公。秦孝公将秦国的衰落看在眼里,他痛心疾首、痛定思痛,决心恢复秦国往日繁华。将一个衰落百年的诸侯国恢复到繁荣时期的局面,这就说明秦国需要人才,需要能够改头换面的精英型人才,于是他下求贤令,求得卫鞅,他力排众议,支持卫鞅变法。

经过变法的秦国走向了富强,在其他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过程中,悄悄发展成为了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定下基本决策,秦国各君王无不严密按照秦孝公的思想走,经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努力,将三晋蚕食,露出一统天下的端倪。

秦国又经秦昭襄王嬴稷的运营,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当秦始皇嬴政继位之后,秦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一切,都是秦国24代君王共同努力得来的。秦国24代君王恪守步步蚕食国策,一步步瓦解了六国土地、军事力量,一步步壮大自身,而完成这一过程需要的坚定信念和信任是我们如今无法想象的。所以说,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离不开24代老秦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02秦始皇的格局

经过24代老秦人的努力,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变迁,秦国人民始终没有忘却自己仍然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从始至终,从未改变。秦始皇为了华夏民族的统一,付出了极其伟大的牺牲。

为了华夏民族的统一,老秦人战死饿死病死不下百万人,24代秦朝国君和将领为了统一华夏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为了完全统一南中国(百越族群。也就是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一带),秦始皇派出大将王翦打下了百越。

当王翦打下南中国后,按往常将领出征,这一地区已经属于秦国疆域,将领应当班师回朝按功领赏。但王翦却写了一封书信发给秦始皇,大意说,秦王,臣不能回去,因为这里全是蛮族,一旦我们的部队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则不再是我们秦国的领土,更不是我们华夏族群的领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做出一个十分伟大的决定,他将100万老秦人民迁到南中国,让老秦人带去汉族文化,与当地人通婚,彻底汉化蛮族。当秦始皇进一步了解了南中国地区的情况后,他召回大将王翦,告诉他,如果将来秦国有难,大将王翦不准班师回朝勤王。

要知道秦始皇做出这个决定付出了多大的勇气。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秦国,所谓百万大军,其中40万守在南中国,60万驻守边疆守匈奴,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虚。倘若再将100万老秦人迁走,在咸阳城居住的秦人则不足三成,也就是说在咸阳城有七成的六国旧民。倘若这7层的六国旧民突然复辟,3成的老秦人如何抵挡得住?千古一帝秦始皇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但他为什么仍然做出这个决定?

这就不得不看秦始皇的格局了。秦始皇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才下令不允许王翦班师勤王。而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他认定秦国可以灭亡,而华夏族群不能灭,就算今天秦亡国了,可华夏民族依然在;但如果40万大军班师回朝,南中国就再也不属于中国,这个地方再也不属于华夏族群。所以,为了华夏族群,牺牲区区秦氏,又算得了什么?

03尾声

很多历史资料记载,称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其实,这都是看历史角度不同而导致的。就秦始皇个人而言,统一全国以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下令将全国各地的书籍统一起来,这是历代君主统一思想惯用的手段。

若要论及秦始皇焚书坑书,以此来论述秦始皇是暴君一事,建议多翻阅古籍。秦始皇书是烧了,人是被坑杀了,但他坑杀掉的那些人不是儒生,而是术士,也就是所谓的江湖骗子。

以成功学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针对南中国一事的决策不可谓不伟大,而正是由于秦始皇做出的决策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格局,他才不愧称“千古一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