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徐达的戎马生涯,他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哪些贡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徐达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276年的历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谓是壮怀激烈,至今余音未绝,令无数后人为之向往。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洪武十八年二月,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在功臣排名中,位列第一。

徐达曾以身换朱元璋到敌营做人质,又为大明王朝的开创建立了不朽功劳。于是,受到了极高的赏赐,开国后被朱元璋封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又封魏国公,并钦赐其长女嫁燕王为妃,次女嫁代王为妃,三女嫁安王为妃。纵然地位尊崇之极,但徐达仍然慎独慎微,从不居功自傲。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在凤阳招兵,徐达主动投军,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徐达从军后,很快就凭借战功升到镇抚,并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有一次,孙德崖的部下拘留了朱元璋,想要对他不利。这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做人质,直到孙德崖被释放才被放回。徐达这种誓死维护朱元璋的行为,使他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获得了义军的实际指挥权后,在攻打集庆时,每次战斗谋略的制定徐达都有参与,也因此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

攻下集庆后,徐达率部东进,接连拿下镇江、常熟、江阴等地,不仅扩大了朱元璋的地盘,还有效遏制了另一支义军将领张士诚的西进,徐达因此也被封为统军元帅。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副元帅,领军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徐达利用反间计,使张士诚老巢陷入孤立之中。

第二年,徐达率军攻破城门,与张士诚展开巷战,但是张士诚军心溃散,很快投降。张士诚最后放火自焚,后来被手下将领救下,被徐达俘虏,押回京城。

洪武元年,徐达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擅长谋略。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的局面。

徐达不贪恋美色,不喜欢钱财,能与战士同甘共苦。出征时,要是粮草不足,战士吃不饱,徐达都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战士生病了,徐达都会亲自查看,给予药物治疗。徐达这种以身作则、爱民如子、体恤下层士兵的行为,赢得了士兵的爱戴,士兵自然奋勇杀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事,从不居功自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望高,想要与他交好,徐达根本不加理睬。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

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并无实据,正如赵翼所说的是“传闻无稽之谈”,“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仅事”,徐达和刘基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有徐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