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和“玩耍型”,哪种幼儿园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观点:“知识型”更适合

坚定的认为上幼儿园必须选择知识型的,尤其是在中国!原因有三:

要培养学习能力

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哪一个在家里不是被宠着惯着?哪一个不是“无法无天”?上了幼儿园还是继续玩儿,那还行吗?必须要学会专心的学习、看书。这样以后上了学,才能更适应。

还有,现在父母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教导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在这方面又大多不擅长,所以一定要在幼儿园里完成必要的知识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永远成立的道理,让孩子多学知识也同样不会有错。

“知识型”和“玩耍型”,哪种幼儿园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竞争多激烈啊,朋友同事见面,只要带着孩子,哪个不会背唐诗?不会唱歌?不会算算数?这些都得在幼儿园学起来啊。

有些行业里讲究“童子功”,是同一个道理,技多不压身,从小学习更是为将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到6岁的孩子,正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也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当然要在这个时候多学习知识了。

“知识型”和“玩耍型”,哪种幼儿园更适合孩子的成长?2

另一方面,孩子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更有价值。英语、钢琴、绘画,这些哪一个不需要从小培养啊。

我们都不想让孩子太过辛苦和超前学习,但是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符合现实实际。我国的大环境如此,谁甘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谁又敢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随大流,按照多数人成功经验去做,才是最保险和实际选择。

为上小学作准备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上一个好的小学是越来越难了,很多小学入学都需要考试和筛选了,孩子会的东西多,或者参加过什么比赛,甚至拿过奖,在小学择校上就更占有主动。

即使能顺利的上一所好的小学,那里面的孩子个个都是优秀的,竞争会更激烈,要想快速在学习上站稳脚跟,在幼儿园的提前学习是最好的办法。试想,班里其他孩子学习都很好,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学习,导致小学一开始就落在别人后面,对孩子打击多不好,很可能从此丧失信心,再也追不上其他人了,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综上所述,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明天,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还是需要选择一个知识型的幼儿园!

观点:“玩耍型”更适合

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考虑,我方建议选择玩耍型幼儿园。

先看第一实验:

在七十年代,德国政府赞助了一项大型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比较了五十个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和五十个以知识教导为主的幼儿园。知识型幼儿园的孩子一开始因直接教导确实带来学习上的增进,但到了四年级,无论用哪种方法比较,这些来自知识教导幼儿园的儿童的成绩,都低于来自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特别要指出的是,他们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更为落后,在交友和情感方面的适应也更差。

再看第二项研究:

美国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结论。其中一项专门关注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多是非裔美国人。不出所料,在有343个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她发现,那些曾上过知识型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开始比那些接受玩耍型教学的儿童更有优势。但是,到了四年级末,这些先前的优势就被扭转了。比起那些来自知识型幼儿园的孩子,来自玩耍型幼儿园的儿童学习成绩更好。这项调查不包括交友和情感发展方面的研究。

“知识型”和“玩耍型”,哪种幼儿园更适合孩子的成长?3

第三项研究更能说明问题:

大卫·威卡特和他的同事于1967年开始了一项控制严格的实验。他们把居住在密西根州的68个儿童分配到三种类型的学前班:传统型(以玩耍为主)、指导型(和玩耍型相似,但有成年人指导)、知识教导型(注重阅读、写作和数学方面的教导,并使用习题纸和测验)。为了使这三组学生在实验开始时水平相当,分配学前班的时候采取了半随机的方法。除了日常学前班活动以外,这项研究还包括了每两周一次的家庭访问,目的在于指导家长如何在家里帮助他们的孩子。家庭访问的注意力集中在学前班的同一教学方法。这样,传统型小组的家庭访问注重玩耍和交友的重要性,而知识教导型小组注重知识学习技能、做题目,等等。

起先,这项实验的结果和类似其它研究相似。知识教导小组呈现了早期的学习优势,但后来这种优势就消失了。这项实验还包括了参与者15岁时、23岁时的追踪调查。在这两个年纪,各个小组在学习成绩上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社交和情感特性方面却有了很显著的差别。

“知识型”和“玩耍型”,哪种幼儿园更适合孩子的成长?4

到15岁的时候,直接教导小组的学生已经平均比另两个小组学生多犯了两倍的“行为失当”。在23岁时,作为年轻成人,他们的差别就更惊人。知识教导小组成员和其它小组比起来,有更多的和他人发生摩擦的经历,有更多情感破损的迹象,结婚并仍然和配偶同居的人更少,有犯罪经历的情况更多。事实上,到了23岁,知识教导小组的39%有过轻罪逮捕记录,而其它两个小组只有13.5%。直接教导小组的19% 曾因使用危险武器攻击别人而被传讯过,而其它两个小组的数字为零。

看完之后宝妈们心里都掂量好了,一个人的幼年学校经历是今后行为的准备和设定。在一些教室里,儿童学会自己设计游戏、和别人共同玩耍、自己解决争执,这些孩子可能在个人责任感和社交等方面培养了终身行为模式,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期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些来自强调学习成绩的学前班的人,则培养了注重成就和竞争的终身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 特别是在贫困状况下– 会引起和他人的摩擦,甚至犯罪(即取得成功的错误途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