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弘曕之死,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想必对于其中的果亲王胤礼以及他与甄嬛的“私生子”弘曕不会陌生。当然,他们之间如此的“父子”关系也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历史上却并非如此,弘曕就是雍正的“亲儿子”,而他与胤礼从血缘上来说则是叔侄关系。
只不过,弘曕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被过继给了已经故去的胤礼,同时还袭承了胤礼“和硕果亲王”的爵位,可谓是幸运至极。
然而,受到命运如此垂涎的弘曕,却没有选择好好珍惜,他那荒诞的行为以及脆弱的内心,最终使得他也只得以非常惨淡的结局收场。
果亲王胤礼,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兄弟大臣”。
一提到与雍正关系密切的康熙皇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十三阿哥胤祥。没错,胤祥自“九子夺嫡”开始,就坚定地站在了雍正一边,并且在雍正登基之后,长期担任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成为了雍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人,而他与雍正之间也就此书写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话。
然而,除了胤祥之外,还有两位康熙皇子得到了雍正的器重,一位是十六阿哥胤禄,另外一位,便是十七阿哥胤礼了。
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是汉族大臣陈希阂之女、纯裕勤妃陈氏。由于其出身较为卑贱,再加上年龄尚小,因而没有参与到康熙朝晚年的那场“九子夺嫡”之中。
当然,对于这样一类没有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康熙皇子,雍正一律采取了“优待”政策。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就将其晋封为“果郡王”,同时命其管理理藩院事务,之后雍正又安排胤礼兼领正黄旗蒙古都统以及镶蓝旗汉军都统的职务,可谓是对胤礼信任有加。
当然,胤礼的表现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并且赢得了雍正“实心报国,操守清廉”的评价,于是在雍正六年(1728年)的时候,雍正正式将胤礼晋封为“和硕果亲王”,并先后委以其管理工部以及户部三库的事务。伴随着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的离世,胤礼愈发受到雍正的重视和关照,不断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朝堂之上最为炙手可热的重要人物。
当然,胤礼人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还是他在雍正去世时,被委以了“顾命大臣”的重托,全力辅佐年轻的乾隆皇帝。
“戊子,世宗疾大渐,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
与此同时,雍正在其留下的“遗诏”中,还特别交代乾隆皇帝,不仅要对胤礼继续委以重用,还要关心胤礼的身体状况,足可见雍正与胤礼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登基之后的乾隆皇帝谨记了雍正的嘱托,对于胤礼给予了极度的尊崇,并且还“永赐亲王双俸”,更是准许他可以“御前免跪”。
只可惜天不假命,胤礼在乾隆三年(1738年)的时候便去世了,终年只有不到四十二岁。
乾隆皇帝将幼弟弘曕过继给胤礼,并让其袭承了胤礼的亲王爵位。
雍正的幼子弘曕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于其是在圆明园之中降生,因而其也被人称为“圆明园阿哥”。
由于此时的雍正已经五十五岁了,弘曕对于雍正来说绝对算得上是“老来得子”,再加上此时距离雍正上一位皇子福沛的出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小儿子”可谓是极度宠爱。两年之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继承皇位的乾隆皇帝对于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岁的幼弟也是给予了极大的关照,对其是呵护有加。
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皇帝对此非常的伤痛,亲自为其治丧,还为其上谥号为“毅”。
不仅如此,在乾隆皇帝的主持安排下,弘曕被过继给了胤礼为嗣,并正式袭承了胤礼“和硕果亲王”的爵位。
当然,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将自己的幼弟弘曕过继给胤礼,这其中也是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目的的。
一来,这是乾隆皇帝推行“怀柔政策”,以拉拢、安抚宗室成员的重要举动。
胤礼深得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信任与器重,在其去世后,乾隆皇帝不仅以极高规格的礼仪将其安葬,更是将雍正的皇子弘曕过继给了胤礼,从而让胤礼的“果亲王”爵位以及他此前的功劳和事迹得以继续流传下去,也算是给了胤礼极高的身后殊荣。这对于皇室宗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也会让宗室成员们更加拥护、支持乾隆皇帝。
二来,这也是乾隆皇帝收归权力、稳定政局的一种方式。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就曾让十六阿哥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并袭承了庄亲王的爵位,如今,乾隆皇帝又让自己的幼弟、雍正的皇子弘曕袭承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实际上都是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为的就是将爵位世系尽可能地留在自己的直系家族成员之中,从而进一步集中权力,降低其他家族对于皇权的“威胁”,以维系政局的稳定。
然而,或许是过早的步入“人生巅峰”让弘曕就此忘乎所以起来,亦或许是雍正的溺爱以及乾隆的照顾让弘曕愈发的自以为是,弘曕在成年后的表现实在是不尽如人意,而这也为他极为惨淡的人生结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行为上的嚣张与性格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弘曕的英年早逝。
乾隆皇帝对于弘曕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并且成年之后弘曕也被乾隆皇帝委以了重任。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先后安排弘曕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到了乾隆十九年(1752年),弘曕又被安排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为了培养自己的这位幼弟,乾隆皇帝已经做到了“极致”,可弘曕回报给乾隆皇帝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首先,弘曕待人非常刻薄,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府上的下人。
据说弘曕每日起床后,就要在府上进行巡视,用近乎于“挑刺儿”的眼光,不断向府上的下人发难,轻则对其进行了训斥,重则直接施以廷杖之刑。如此一来,不仅弘曕府内上下是人心惶惶,就连外人对于弘曕也是指责不断。
其次,弘赡是视财如命,并且贪得无厌,想尽办法进行敛财。
弘曕曾经在民间私开煤矿,与百姓争利,更是直接用暴力手段压榨百姓。与此同时,他还与朝中的官员进行勾结,私下与地方富商进行贸易,以牟取暴利。
更为过分的是,在随同乾隆皇帝南巡期间,他又以其“御弟”的身份,故意盘剥、压榨地方官员与商贾,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
再次,弘曕目无礼法,缺乏孝心。
弘曕自己敛财无数,却对自己的生母谦妃刘氏非常的吝啬,甚至在其母生日之际没有进行任何表示,却要求乾隆赏赐其生母,而他自己却坐等从中谋利。并且,弘曕还有过多次与乾隆皇帝抢夺座位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弘曕荒诞的举动,引得了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的不满,于是他们纷纷向乾隆皇帝弹劾起了弘曕。起初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予以了包容和宽纵,可随着弘曕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乾隆皇帝也最终下定决心,要好好处置一下自己的这个弟弟,从而让其有所警醒。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下旨,革去弘曕的亲王爵位,降为贝勒,同时又罢免了其所有的职务,之后又将其罚俸三年。
然而,令乾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弘曕的内心竟是如此的脆弱。
至此开始,弘曕终日闭门不出,郁郁寡欢,随后便是一病不起了。
弘曕的如此状态着实“吓”到了乾隆皇帝,他一面对弘曕大加安抚,一面重新恢复了其郡王爵位。可怎奈弘曕还是在不久之后去世,终年三十二岁。
对于弘曕的英年早逝,乾隆皇帝是懊悔不已,亲自为其撰写诗文,以纪念自己的这位幼弟。
历史上,一直将弘曕之死的责任归咎于乾隆皇帝,认为正是他“吓死”了自己的这位幼弟。然而,如果真的这样想就太冤枉乾隆了。
乾隆皇帝在此之前已经给予了弘曕莫大的宽容,只不过弘曕非但不知悔改,反而是愈演愈烈,使得乾隆皇帝在背负着巨大舆论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处置了弘曕。可弘曕毕竟是从“顺境”中成长起来了,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而这也使得他的内心成长极不健全,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无法接受事实,就此英年早逝,郁郁而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