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给五虎将赐的谥号,其实他并不傻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也许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是完全错误,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适用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比如商纣王帝辛并非美色亡国,而是被周武王绕后偷袭了。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坑杀的儒生大多是一些江湖术士。再比如历史书上那幅让人印象深刻的朱元璋画像,很大可能也是清朝为了抹黑朱元璋而作。

而在很多人心中都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一度被认为是拖累诸葛亮北伐的昏君,尤其在《三国演义》当中的表现更是令人气愤不已,而这种昏君的形象也随着《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这样的一位昏君么?

>> “昏君”刘禅

刘禅之所以为人诟病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点,一点是贪玩误国,宠信宦官黄皓。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之后刘禅开始独掌朝政,由诸葛亮“亲传弟子”姜维辅国,但因为刘禅宠信黄皓,而黄皓与姜维不和,致使姜维屡遭黄皓掣肘,姜维不得已只能去沓中屯田,无法如同诸葛亮一样掌握蜀国大事,致使蜀国国力愈发衰弱。

第二点,是邓艾大军抵达成都之时,当北地王刘谌以身殉国之时,刘禅却只想着投降。到了司马昭那儿之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县公,从此便毫无复国大志,还在司马昭的宴会上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成为后人讨伐刘禅的一大罪证。

这两点中,第一点却是是刘禅的过失,其识人有过,必须负责。但第二点上,其实当时的刘禅别无选择,蜀国后期穷兵黩武耗空国力,在经济上是三国之中最差的, 根本无力跟曹魏抗衡。

而彼时邓艾大军攻向成都,姜维被钟会拖住,他们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与其誓死抵抗致使成都百姓受难以致血流成河,不如开城投降以保蜀地百姓安安危。而既然已经选择投降司马昭,面对司马昭时还非要说“思蜀”,那就是自寻死路了,而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 真实刘禅

事实上,刘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昏庸。在《三国演义》当中,刘禅贪玩任性,但在《三国志》当中却记载,事实上刘禅在又是就已经遍读《申子》、《韩非子》、《刘韬》、《左传》等等书籍,颇有学识,此外在《寰宇记》当中还记载,刘禅常常在成都北部学习射箭, 颇有造诣。

而在诸葛亮辅政时期,刘禅也一直配合诸葛亮北伐之事,帮助诸葛亮稳定后方。因为北伐战事连连军资开销甚巨,给蜀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彼时的刘禅在成都后方就大兴屯田之举,休养生息,极力发展农业生产。

诸葛亮死后,刘禅少了相父的管教,开始有些懈怠,并且宠信宦官黄皓,掣肘姜维,这是刘禅甩不掉的过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禅就没有识人之力,这一点从刘禅给五虎将加上的谥号就能够看出来。

关羽的谥号为“壮缪”,其意思就是威武雄壮而自傲之意,而关羽的确就是一个骁勇善战但是颇为自矜傲慢的人。张飞的谥号是“桓侯”,指的是勇武无畏之人。赵云是“顺平”,稳重可靠为顺战场克敌为平。马超谥号为“威侯”,锦马超西凉铁骑之威猛已无需多言。黄忠为“刚候”,老当益壮谓之刚。

而这些谥号都很符合五虎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生平功绩,足见刘禅识人之能虽然不比刘备,但其实也不是很差了。只是为人的确怯懦优柔,致使最终成为失国之君。但总的来说,刘禅其实算不上是“昏君”,最多算是个“庸君”罢了。

>> 结语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着艺术塑造的取舍的成分,为了展现诸葛亮跟姜维之神武,因此需要一个昏庸的刘禅来作为从衬托。但这并不是罗贯中有意歪曲历史,毕竟《三国演义》本身的定位就是小说,小说就难免虚构。

只是后人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从而对刘禅产生了标签化的误解罢了。因此,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应该多读读譬如《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以及其他具有权威性的研究资料,全面了解才能做出更加全面而客观的判断,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