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爆发前后,朝堂上有着怎样的变化?政变的本质是什么?

大家好,说起神龙政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公元705年2月20日),秋官侍郎·同平章事张柬之、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左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五人为主谋发动政变,他们策反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武将为同谋。在这些人的协助下,张柬之等人带着皇太子李显攻破玄武门进入大内,随后来到了武则天所居住的迎仙宫,兵变的士兵在集仙殿斩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最后包围武则天卧寝的长生殿。

武则天闻听风声起来观看怎么回事,她看到太子李显率领兵变的大臣和士兵进入长生殿,在群臣的逼迫下武则天选择不说话退到床上休息,默认李显登基称帝,自己退位。随后兵变者捕杀张易之的同族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收捕张易之的党羽宰相韦成庆、房融等人。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正月二十五日李显继位成为皇帝,是为唐中宗。二月四日,唐中宗废除大周国号,重新建立大唐王朝,至此武则天时代结束。

神龙革命是唐代一件比较重要的事件,不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把这场政变看做是一场为了恢复大唐王朝社稷而采取的行动,很多人都认为张柬之等五人属于志存社稷的忠义之士,但是却忽视当时的历史大环境,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只凭借一腔热血是无法解决问题,更多的是执行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行为才能够破解难题,所以我打算换一个角度带着大家看看这场政变的前后。

神龙革命发生的起因:武则天的统治难题

中国封建王朝传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就遇到了终极难题——谁将是武周帝国的继承人?如果放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个问题是不存在,因为欧洲王室是父子相承或者母女相承。但是武周帝国是一个中国传统集权帝国,这个帝国需要一个继承者,而且这个继承者必须和武则天有血缘关系,在武则天之前根本没有先例可以比对,这使得武则天一直处于犹豫之中。当时能够成为武则天继承者的候选人有两类,一类是武则天的侄子们,其中声望较高的是武承嗣;另外一类是武则天的儿子,包括庐陵王李显和皇嗣李旦。

我们看一下武则天的儿子情况,武则天当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三子李显,他在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时被废黜为庐陵王,流放到均州、房州等地。李显被流放时一度恐惧想要自杀,只是被妻子韦氏劝告之后才安于现状;另一个是四子李旦,武则天称帝之后把四子李旦降为皇嗣,改姓名为武轮,虽然李旦的待遇按照皇太子的规格实行,但李旦终究只是皇嗣。而且武则天还把李旦幽禁在深宫,此后更是杀死李旦的妃子刘氏和窦氏,腰斩两名拜见李旦的官员,还禁止官员朝见李旦,使得李旦困守宫禁之中。

武则天不顾母子亲情、残酷得对待的缘故就在于她要稳固自己的权势,因为武则天颠覆了唐朝的江山,杀死诸多支持唐王朝的士族和唐朝宗室,这使得很多人希望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所以李显和李旦作为唐王朝的象征必须严密监视和强力控制,防止有人拥戴李显或者李旦复辟唐朝,推翻自己的统治。

在武则天处理自己的儿子后,以武则天侄子武承嗣为首的武氏子弟认为时机成熟,开始夺嫡行动。武承嗣此人身份特殊,首先他是武则天长兄武元爽之子;其次他承袭了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封爵王;最后担任文昌左相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即首席宰相。作为武氏子弟中位高权重的典型代表,武承嗣故意指使洛阳人王庆之带着数百人上表请立自己为太子,最终武则天不许,武承嗣忧愤而死。武承嗣去世后,武三思和武攸宁虽然也想染指太子之位,但他们的威望和身份无法和武承嗣相比,自然和太子之位无缘。

其实武则天不想立侄子为继承人,也有武则天的考虑:

武则天和文水武氏之间的仇恨十分深,这使得武则天十分讨厌自己的兄长,故而也不是很喜欢自己的侄子,只是为了控制朝政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武则天根本不可能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武则天之母杨氏为武士彠的后妻,在武士彠去世之后,武则天母子受到兄长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人欺辱,这段经历对于武则天来说刻骨铭心。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报复自己的兄弟,其中武元庆和武元爽被流放致死,此后她又诬陷武惟良兄弟将他们杀死,并把他们的姓改为“蝮”氏。而且把武士彠的周国公封爵交由外甥贺兰敏之继承,杨氏去世甚至不肯归葬于文水武氏的埋骨之地,可以看见武则天对于文水武氏的痛恨。武则天虽然打压自己的儿子,但是母子之情毕竟胜过姑侄之情,最为重要的是武则天为身后之事考虑。正如李昭德和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不断提及亲子之情和利害关系,其实狄仁杰和李昭德不一定是在为李唐皇室考虑,因为从李唐王室的角度出发完全说服不了武则天,反而是从武则天的自身出发可以说服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毕竟要顾及身后之事,古代皇帝去世后需要祭祀和血食,如果武承嗣继位皇帝,他会给逼死自己父亲的仇人武则天祭祀吗?反而是李显或者李旦继位一定会好好照顾武则天,无论武则天对他们做过什么,武则天始终是他们的母亲,按照礼法,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母亲守孝。武承嗣的权利极大,一旦给予武承嗣继承权,武承嗣极有可能抢班夺权,重演玄武门之变。武则天在登基之后大肆启用武氏子弟,以武承嗣为例子,武承嗣担任文昌左相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已经是首席丞相,掌握尚书省的行政大权,李昭德曾经密奏武则天说武承嗣权力太大,会威胁到武则天。此后李昭德就谈到一个重要的事实: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这句话暗地里就是问武则天一旦武承嗣获得太子之位,他要夺取皇位就不会有太多顾忌。政治上的考量击中了武则天的心,所以武则天后来不让武承嗣和武攸宁久在相位,担任宰相一段时间立刻罢免。武则天在圣历元年(698年)三月秘密召回庐陵王李显,之后册立李显为皇太子,并让李显改姓为武,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但是册立李显也就意味着天下始终要回归李唐王朝,武氏始终只是外戚家族,所以李唐王室一定会夺取政权,这就为后来的神龙政变埋下了隐患。

神龙革命的基础:李武两家对于二张兄弟的痛恨。

武则天虽然解决了继承人问题,但是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的矛盾依旧存在。为了调和两个家族的矛盾,武则天先是召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在明堂相继立誓昭告天地,同时让李氏和武氏联姻。武则天想以此化解两个家族的矛盾,巩固武氏家族的地位。武则天的一系列动作使得武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但是另一个原因也迫使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保持和谐的关系,那就是二张兄弟的崛起。

在697年,太平公主把年少美貌的张昌宗推荐武则天,武则天对张昌宗十分满意,此后张昌宗又把自己的哥哥张易之拉进宫廷,从此二张兄弟深得宠信,权冠朝野。连武承嗣、武三思这些贵族公卿都对尽力讨好,比如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郎”在唐朝是门生家奴对于主人的称呼,由此可见这些人的献媚姿态,也可以看到二张兄弟的权势之大。

在698年,武则天设立控鹤监,以张易之为府监,控鹤监后来改名为奉宸府,张易之为府令,里面有阎朝隐、薛稷、员半千担任供奉,而后武则天让张昌宗带着李峤、张说、宋之问、富家谟、徐彦伯等二十六人撰述《三教珠英》。很多人认为奉宸府是享乐机构,而在实际上奉宸府是一个行政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切割宰相的权力,建立一个听命于武则天的亲信文人政治群体,便于控制价朝廷。张易之、张昌宗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党羽,比如吉顼、宋之问、李峤,此外朝堂之中又有崔融、房融,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势力的政治力量。

二张兄弟得势期间,发生了武则天杀死孙子李重润的事件。李重润是唐高宗亲手册立的皇太孙,在公元700年被册立为王,他的七妹永泰郡主嫁给武承嗣嫡子武延基为妻,在公元701年,李重润和武延基夫妇在谈论当权的二张兄弟时不慎走漏消息,武则天下令杀死三人。武则天的这一举动彻底损害了李氏和武氏的感情和利益,因为武延基是武氏家族的嫡长子,李重润是李氏家族的嫡长子,武则天仅仅因为他们议论情夫就处死他们,如何不让人感到恐惧?

太平公主和李旦、李显在公元702年做了一次测试,他们上表请求武则天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虽然不允许,但仍然封张昌宗为邺国公,武则天的处置使得李武俩族人更加疑惧,此后武则天病重,深居内宫不与大臣见面,而唯一能够联通内外的是二张兄弟,在这期间爆发了二张兄弟对付宰相魏元忠的政治斗争,二张兄弟本意是打压跟自己有私怨的宰相魏元忠,却牵涉到了太平公主的爱臣高戬,而魏元忠是太子李显的,二张兄弟在无意间又把太子和太平公主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场斗争虽然以武则天庇护二张兄弟而宣告胜利,但是太子和太平公主潜藏在内心的疑惧谁人能知?

而此后的参加神龙政变的官员都出自李氏和武氏家族:

李氏家族及其臣子:太子右庶子崔玄暐、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相王府长史姚崇、成王李千里、太子女婿杨慎交。武氏家族:武三思、武重规、武攸宜等人在当时掌握长安和洛阳两个京师的禁军,他们控制的禁军默许了这次政变。李重润和武延基夫妇的死、以及之后发生的案件都迫使李氏和武氏形成一个共同体反对二张兄弟,尤其是武则天晚年对于二张兄弟的庇护,使得李氏和武氏子弟异常恐惧,最终他们选择支持张柬之五人的政变杀死二张兄弟,维护自己的利益。

神龙革命的实质:并非恢复李唐王室的政变

虽然在史书上把神龙革命被塑造为重新恢复唐朝的政变,然而从实际上观察并非如此,正如上文所说在武则天晚期,二张兄弟的胡作非为已经极大损害了李武两家的利益,尤其是李重润之死使得李武两家对于二张兄弟十分厌恶。

在长安四年(704年)审理二张兄弟的贪污案时,就有在大街上写字说二张兄弟要谋反,这样的行为很显然是有人在暗地里指使,但这场贪污案最终以武则天的庇护二张兄弟结束。这无疑使得二张兄弟更为得意,而此时二张兄弟借着宠信是有可能动摇武则天对于子女们的态度,这使得李武两家人要针对二张兄弟。

所以才有了张柬之串联大臣充当马前卒杀死二张兄弟的政变,而张柬之不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志士,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李唐王室和李唐的忠心大臣基本上被斩杀干净,武则天曾经两次发动大规模清洗朝廷的酷吏政治:第一次是从文明元年(684年)到天授元年(690年)期间武则天为了登基称帝而进行的大屠杀;第二次是天授元年(690年)到圣历元年(698年)期间武则天为了巩固帝位对反对派的大清洗。在这两次对于朝廷大臣的清洗过程中,忠心唐朝的忠臣基本上被杀光,剩下的臣子大多对于武则天忠心耿耿,即使是狄仁杰等人也是武则天的忠实部下,更别谈张柬之等人,否则他们早就死在屠刀之下。张柬之等人前去东宫迎太子李显时,李显却一直推辞,李湛最后以将士以相逼,李显这才同意前去逼宫政变,李显为什么这么反常?其实剪除二张兄弟固然是李显的心愿,但从李显本人的角度来说,大可不必发动政变,因为李显已经是皇太子,而且武则天年老多病,只要武则天驾崩,李显就可以顺利登基称帝,斩杀二张兄弟易如反掌,他何必对母亲武则天动用武力得一个逼母退位的恶名,李显只是迫使于张柬之等人的兵变形势,只好带着军队进攻皇宫。武氏家族在禁军中的势力雄厚,张柬之等人的兵变如果没有武氏家族的默许,根本无法进行。首先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统领禁军前后有十年,对于禁军的掌握很到位,武重规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掌握京城的金吾卫这支军事武装,所以没有武氏家族的默许和支持,张柬之不可能只凭借着自己的五百军士和一些朝廷大臣就能够推翻武则天,因此武氏家族最低参与了这次兵变,只是在暗中操作,并没有站在台面上。所以张柬之等人并不是恢复大唐的忠臣,他们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在政治上兴风作浪的二张兄弟,而这个目的和李氏、武氏家族子弟的利益相吻合,于是神龙革命顺利进行。同时张柬之也是通过政变拥护唐中宗以求获取拥立之功,从事后他们被为王爵也可以看得出来政治投机的巨大利益回报。

结语

神龙革命本质上是武则天末期宠信情夫二张兄弟导致的政治危机,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化家为国,皇帝的家庭关系自然影响到国家政治中枢的变动。武则天作为皇帝,她的情夫二张兄弟凭借武则天的恩宠组成了政治势力,一方面服务于武则天的情感生活,一方面为武则天控制朝政。但是情夫的介入却使得武则天的子女颇为不满,由此产生了情夫和儿女们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以兵变的模式爆发,情夫被杀,武则天被逼退位结束。

不同于传统的史书描述,神龙革命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应该是李武两家的家族成员,并非是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只不过张柬之等人通过李武两家的扶持和帮助最终发动兵变成功诛杀二张兄弟,也使得太子李显逼宫成为皇帝,李显登基后为了掩盖自己逼母自立的事实,只好把张柬之推上前台,以他们为首功。后世为尊者讳,自然将张柬之作为神龙革命的第一功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