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入蔡州,这场战争背后的操盘手是谁?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817年,以漫天风雪为掩护,唐朝将领李愬率领奇兵突袭蔡州,一举端掉吴元济老巢,终结了持续四年的淮西叛乱。

但如果把这场平藩战争看成一盘棋的话,李愬只是关键的执行者,背后的操盘手:唐宪宗与宰相裴度更为关键。简而言之,是是帝王、相、将和谐搭配的一次完美示范。

力排众议,坚持对淮西用兵的唐宪宗

唐宪宗即位后,对于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深恶痛绝,立志荡平宇内。在淮西叛乱前,他已经搞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不待朝廷下令,就擅自拥兵自重,继而举兵叛乱。第二年,唐宪宗派16道兵马进讨淮西,但由于兵力分散,各将领间互相扯皮,导致进展甚微,甚至屡次损兵折将。

同时,在朝廷用兵后,吴元济向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求救。出于唇亡齿寒的担心,李、王二人上表请求放淮西一马,唐玄宗置之不理。

为了动摇朝廷的决心,李师道、王承宗大量派遣刺客进京开展了史上少见的暗杀、纵火事件。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杀,首级被取走;裴度身受重伤;此外,淮南地区大量物资被烧,成德军也起兵与朝廷抗衡;公元816年,朝廷西路军在铁城大败。

面对如此混乱局面,朝野人心惶惶,大部分朝臣建议取消对淮西用兵。但若此时退缩,势必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藩镇割据的局面将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宪宗力排众议,不断调兵遣将,派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

公元817年五月,唐宪宗下令停止对成德用兵,集中力量平定淮西,并派宰相裴度去前线督阵。短短半年后,李愬进入蔡州,吴元济被俘。

可以说,唐宪宗的坚持,才是淮西被平定的最大保证。

唐宪宗最有利支持者与智囊—裴度

裴度是中唐的著名战略家、政治家,也是唐宪宗平藩的智囊与腹心。即使几乎丧命于暗杀之下,他也没有动摇帮助朝廷平定藩镇的信念。除此之外,他临危受命奔赴前线,压制了宦官与将领之间的矛盾,才是朝廷取胜的关键。

安史之乱后,为了抗衡藩镇的军事力量,唐朝廷在中央设置了禁军,并安排身边的宦官领军。同时,派兵征战期间,也安排宫中太监随行监军。这些监军不仅监督将领是否有异心,在临阵之际也时常干预指挥,贻误大量战机;同时,每当战胜,宦官们迫不及待地向朝廷进献捷报,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劳;若战败,则对武将百般羞辱。

在这种局面下,军队上下离心,再加上各路兵马互相不服从协调,唐军与淮西鏖战近四年还未获胜。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宰相裴度自愿奔赴前线统领大局。公元817年五月,唐宪宗派他兼彰义节度使,去淮西督军。

裴度到达前线后,协调全军,诸将自此得以掌握军事指挥权,开始屡屡获胜。在北路,当初由裴度举荐的将领李光颜更是连接得手,吴元济被迫调兵遣将,将大量主力调往北线,这为西线的李愬提供了突袭吴元济腹心地区的机会。

扮猪吃老虎、杀敌攻心的名将之后李愬

在上文我们提到过,李愬是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

李晟是中唐著名军事家,公元781年,他率军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公元784年,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将门无犬子,淮西叛乱时,李愬虽然只担任太子詹事,但早以自己的才略、见识而深受唐宪宗父子信任。

到达前线后,李愬立即展现了他独一无二的带军风格,简而言之,就是扮猪吃老虎。

当时,唐军刚刚落败,胆小怯战、人心思变。李愬见状,忽悠将士们说:“天子知道我柔弱胆小,所以派我来安抚大家。至于打仗,我是完全不会的,大家完全放心。”一段时间下来,不仅军中逐渐安定,淮西军也真的以为李愬是个怂包,对他毫无戒心。

但此时的李愬,一边逐渐树立起对军队的管控,一边暗中策划奇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然而对于淮西腹地,朝廷兵马已经几十年没有接触过,可谓人生地不熟,李愬决定先收买人心,离间分解敌军。

经过他的一系列套路与恩威并施,吴元济手下的悍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董昌龄、邓怀金、李祐纷纷投靠朝廷,淮西军士气涣散。

同年十月10日,李愬利用风雪交加的天气掩护,在对外封锁消息的前提下,命令投降朝廷的原淮西猛将李祐率敢死队3000人为前锋、自己带3000人为中军、李进城率3000人殿后,直奔蔡州。12日晚,唐军攻进内城,吴元济投降,各地的淮西军相继放弃抵抗,历时数年的平淮之战以朝廷获胜落下帷幕。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唐王朝平定淮西之乱,是帝王、相、将和谐搭配的一次完美示范。如果保持这个势头,说不定藩镇割据的局面能够被彻底解决。可惜在一连串的胜利后,唐宪宗也逐渐放弃了进取心,肱骨之臣裴度被废,朝政混乱,唐王朝的颓势最终难以挽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