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难为何会被当成是唐朝衰败的标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公元755年,唐玄宗还在和杨贵妃还在华清池旁纵享繁华,安禄山和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反叛,唐朝军队很久没有经历叛乱,在安禄山的战车前丢盔弃甲。
安史之乱直接捅破了“开元盛世”背后社会矛盾不可协调的窗户纸,也是唐朝从盛世跌落的转折点。然而,唐朝真正衰败的标志,并不是“安史之乱”,而是20年后的“奉天之难”。
一、自古削藩多凶险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马嵬兵变时失去了军事控制权,太子李亨随后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6年后,唐肃宗病逝,其长子李豫(唐代宗)继位,李豫在位期间,改漕运、促发展,唐朝经济得到了短暂的恢复,17年后驾崩,李豫的长子李适登基,即唐德宗。
唐德宗出生于唐朝天宝元年,他曾亲眼目睹“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等到他登基之时,他极度渴望能够让大唐重返盛世。但是,当时唐朝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藩镇割据问题。
当年,唐朝为了快速平定安史之乱,力求暂时的苟安,把许多叛将授予节度使之职。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内地掌控兵权的刺史也大多被加封为节度使。《新唐书》记载: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节度使是世袭制度,他们总管地方军、政,很多节度使的地盘相连,是典型的封疆大吏。当地的百姓和将士只知节度使,并不知道皇帝是谁。这直接导致了地方军事力量太过强大,使朝廷尾大不掉,即藩镇割据。
唐德宗为了恢复大唐的昔日的繁荣,登基的第二年,便把枪口对准了各个藩镇,进行削藩。刚开始还挺顺利,但随着这些节度使看清形势后,大家开始抱团对抗朝廷。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上奏请求袭承父亲的职位,而唐德宗正好想削藩,所以没有答应李惟岳的请求。李惟岳恼羞成怒,联合田悦(魏博节度使)、李正己(淄青节度使)、梁崇义(山南东道节度使),四方势力共同反唐,史称“四镇之乱”。
二、以暴制暴,反受其扰
面对四镇造反,唐德宗选择了以藩镇打藩镇的办法,他命朱滔(幽州留守)、李希烈(淮西节度使)出兵去平定叛乱。按照唐德宗的设想,不管最终谁胜谁败,朝廷总能渔翁得利。朱滔、李希烈两人对唐朝还算忠心,带着自己的大军和“四镇”硬拼。眼看就要取胜了,唐德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肯给朱滔、李希烈对应的奖赏,朱滔、李希烈二人一怒之下倒戈,加入了叛军一方,于是,黄河下游的节度使们纷纷反叛,山雨欲来,唐朝大厦将倾。
783年八月,李希烈率领3万兵马攻打襄城,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驰援襄城,当姚令言率兵赶来时,已经到了十月,天寒地冻,士兵们缺衣少食。唐德宗下令让京兆府尹王翃犒赏将士,结果王翃中饱私囊,用发愁的粮食来犒军,引起了士兵哗变。于是,这些本来为朝廷出力的将士们掉转矛头,在朱泚的领导下,开始攻打长安。
三、奉天之难,放弃幻想
叛军突袭长安,唐德宗来不及调兵防御,只得带着皇妃和太子逃走,这一幕和当年唐玄宗逃跑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唐玄宗是逃往成都,而唐德宗只逃到了奉天(陕西乾县),就无路能走了。
到达奉天后的唐德宗,终于明白什么叫四面楚歌,他的身后还在被泾原兵马追击,而身前,也没有去路。凤翔节度使张镒对唐德宗忠心耿耿,结果被手下所杀。邠宁节度使韩游瓌带领3000兵马前来护驾,结果在半路上被叛军打败。
在唐德宗绝望之际,有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了,此人就是陆贽。陆贽建议唐德宗放弃盛世的幻想,而且要舍弃一部分权力。具体的做法是:昭告天下,赦免这些发动叛乱的节度使,恢复他们的爵位,并且发布一道罪己诏。在罪己诏中,唐德宗放下身段批评自己:
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罪实在予,永言愧悼。
这其实是劝唐德宗认输、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来和叛军达成和解。
四、收复长安,虽胜尤败
果然,这一招非常实用,那些造反后没有分配到合理利益的节度使纷纷响应唐德宗,叛军内部很快出现分化,唐朝名将李晟等人乘机收复长安。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此人就是韩滉。唐德宗退居奉天后,几乎被叛军包围,而韩滉身为镇海军节度使,听闻皇帝有难,立即动员全部战力勤王,韩滉不仅守住自己的领地,让唐德宗有退路,而且还把全部的粮食、布匹、兵器全部支援到前线,为奄奄一息的唐军补充粮食弹药,让他们“满血复活”。在这种情形下,唐朝名将李晟等人才有机会带领大军收复长安,平定叛乱。
这场叛乱被平定,是建立在唐朝皇帝放弃一部分控制权,并且允许地方节度使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的条件下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因唐德宗削藩而起,但最终却导致各大节度使的势力更加强大,这个局面直到唐朝灭亡都未能改变,唐朝无力再与地方藩镇抗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奉天之难”是唐朝发展的一个拐点,不同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只是让唐朝不再繁华,而“奉天之难”之后,唐朝连君主集权也难以做到,唐朝从此开始迈入衰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