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出兵伐高丽,百万大军为何无功而返,反倒使隋朝二世而亡?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千年前为了讨伐高丽势力,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的隋炀帝,最终付出了迅速亡国的代价。接下来我们就回顾分析一下这段历史。
一、出师百万,只为维护大国威严
古朝鲜半岛与历代中原王朝山水相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不仅在文化上相互影响,每当一方领土中发生政治格局变动,另一方的海面上也总会扬起不小的波澜。偏偏朝鲜半岛虽然面积狭小,却地形复杂,派系林立,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古是个多事之地。究其本质原因,古朝鲜半岛的内部矛盾从来不是由自身产生,而是外部势力交锋博弈的结果。
在唐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古朝鲜半岛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北部是高丽,东南是新罗,西南是百济。其中高丽国力最为雄厚,且拥有北方的坚强后盾靺鞨国,靺鞨人也就是后来满清的先祖;百济地理位置距离中国最近,却与东方海外的日本长期勾结,对中国怀有敌意;唯一一个和中原王朝关系不错的是相距最远的新罗,由于陆路的地理阻隔,两国只能通过海路互通有无。
中原王朝领土广袤,人口众多,雄据于亚洲大陆东方,历史上综合国力长期处于世界首位,以天朝上国自居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国历来追求的是自给自足,文化上推崇的是适可而止,并没有西方殖民者那样靠侵略战争强行掠夺别国的野心。
因此为维持国际间霸主地位,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的是朝贡制度。不管是一衣带水文化相近的邻国,还是远隔重洋语言不通的异邦,只要愿意按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就是给中国面子,就是给皇帝面子,就能得到中方的友好对待,礼尚往来,互惠互利。但就是这个充满仁爱精神的朝贡制度,也总有人不愿遵守,而隋炀帝之所以出动百万大军讨伐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正是因为高丽拒不来朝,严重挑战了隋朝的权威地位所引起。
二、耀武扬威,隋炀帝打错了算盘
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是个昏君,有人说他意识超前敢作敢为,是个天才。但不管怎么说,隋炀帝确实是个功过参半成败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好大喜功,爱慕虚荣,是他公认的弱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高丽藐视大隋,独独不愿朝贡的时候,隋炀帝会那么怒不可遏了。
高丽人除了民族自尊心太强,向来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之外,还被情报部门发现和北方突厥人暗地里存在频繁往来,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前在隋朝建国之初,高丽就曾经联合靺鞨骚扰隋朝边境,面对隋文帝派出的30万大军他们才终于勉强收手。基于以上原因,这一年在隋炀帝的动员命令下,113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开往东北前线,一时间车马如梭尘土漫天,史料记载说,因为人数太多,队伍一连走了四十多天才出发完毕。
这场声势浩大的远征,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规模空前的,那么试问攻打高丽,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军队吗?众所周知,高丽不仅领土狭窄,而且以高寒山地居多,土壤贫瘠,根本不适宜耕种,因此国力很有限,军队数量并不太多,隋炀帝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可正是由于太轻视敌人,又对己方实力过于自信,虚荣感爆棚的杨广才决定兴师动众,意图通过展示强大的军威,惊呆夜郎自大的高丽人,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隋炀帝却被重重打了脸,他显然低估了高丽人反抗的决心和斗争的意志。当隋朝的百万大军经过漫长跋涉,穿越狭窄的燕山走廊,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原,行军队伍绵延数百里,终于抵达高丽领土,竟发现这里的地势根本无法允许百万人马展开作战,只能一波接着一波发起进攻,丝毫发挥不出隋军兵数上的优势。
而且高丽属于半游牧半农耕部落,无论男女老少均骁勇善战,他们世代居住于此,非常熟悉道路地形,故而常常采用伏兵偷袭战术,搞得隋兵军心惶惶草木皆兵,始终不能占据上风。这时隋军后勤供应缺口也逐渐凸显,物资眼看就要用光,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
隋炀帝无奈之下选择急战,命令30万大军迂回敌后实施包抄。没成想还未走到目的地,军中粮草已经吃完,士兵们只得忍饥挨饿缓缓撤退,却进入了敌人布置的埋伏圈,遭到高丽军队四面出击,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战斗惨败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军,使本已涣散的军心彻底崩溃,高丽人乘胜掩杀,直杀得隋军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三、积重难返,自以为是终致覆国
征服高丽的失败,狠狠打击了杨广的自信心,而更为要命的是,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和压力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战争还未结束,动乱便已开始,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刚刚如日中天的隋朝转眼间变得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百姓世世代代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家统一,还没过几天太平日子,就再次被裹挟进永无休止的战乱之中,隋炀帝也由此成为史书中彻头彻尾的昏君,遭到后世万人唾骂。
毫无疑问,伐高丽之战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首先,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粮食补给问题,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枢纽,南通苏杭,北至北京,虽然中途充分利用了旧有河道,可在当时的落后条件下,仅仅依靠人力完成这项超级工程,人民的承受负担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在征讨高丽的过程中,隋炀帝也丝毫不懂得顾及民情,滥用民力的现象比比皆是。供应百万大军即使放在现代也绝非易事,为了达成这一艰巨目标,自作聪明的隋炀帝决定征发200余万民夫运送粮草,可没想到再加上大运河的运力还是无法满足所需。
面对决策失误,隋炀帝不思悔改,反倒错上加错,他命令再征发一批民夫,但实际情况是全国的牛车马车都已用尽,总不能让人肩挑背扛到高丽前线去吧!这事还是难不倒杨广,大车用完了,不是还有小车吗?于是第二批民夫人手一辆手推独轮车,载着几石粮,踏上了漫漫征途,结果不难推测,人是到了前线,粮食却已被民夫自己吃得一粒不剩。
最终引燃农民起义全面爆发导火索的,是苦难的山东民夫。为了组建一支从渤海湾直扑平壤的庞大舰队,沿海人民被迫泡在海水里日夜劳作,以至于下身严重溃烂,官府依然不允许他们休息。于是反抗暴政的大旗首先在山东举起,进而蔓延至大江南北,甚至大本营洛阳也爆发了贵族叛乱,隋朝的覆灭显然已经无法挽回。
想当年,隋文帝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居然因为儿子执意攻打一个远在边陲的蛮夷之国,而迅速灰飞烟灭。因此每当读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惋惜和对隋炀帝的不理解。可是如果看看隋朝的取代者唐朝对待高丽的态度,我们就会明白,做出远攻高丽决定绝不是隋炀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问题。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隋炀帝,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否有更为明智的解决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