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漕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漕运”并不是只用来运输货物的航道,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将赋税征收的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漕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曾下令通过“漕运”将内地的粮食运往前线了。
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历史现象,“漕运”被统治者称为“安社稷之奇策”,可见“漕运”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在经济上,
“漕运”还带动了运河交通业的发展,在古代我国的内河水运网的发达程度可以称为“世界之最”,在文化上,“漕运”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交流。
一、“漕运”所带来的政治作用
(1)社会救济:
“漕运”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本身具有超越距离的空间特点,所以各朝统治者,在发挥“漕运”供养京师的作用之外,还通过“漕运”加强了对地方基层的管理,尤其是在社会救济等方面。
宋朝形成南朝北运的局面之后,“漕运”的线路也越来越长,所涉及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可以涉及更广阔的空间以及社会区域。
从宋朝时开始,统治者就看到了“漕运”,对于地方调控的价值开始将“漕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到了明清时期对于“漕运”的利用更加广泛,范围也越来越广,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供给中央:
凭借“漕运”所运输的粮食被称为“漕粮”,宋朝时期主要以“籴”为主,到了明清时期以“粜”为主。
朝廷利用中央集权的优势,充分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在“漕运”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把控环节。所征集来的粮食,除了供给中央以外,大多用于地方军饷和仓库储备,储备的粮食,常常用来平抑粮价,赈灾被荒。
明清时凡是地方有灾难的,如果灾难较轻,地方政府就会把仓库中的粮食拿出来进行销售,如果灾情较严重,就会把仓库中的粮食免费用来救济。
这两种活动中所使用的“漕粮”,都是通过截流或拨运两种方式完成的。
在清朝康熙年间,地方截留与拨运的粮食越来越多,到了乾隆年间进入高峰状态。从地域上来看,被截留的粮食主要出自长江中下游的各省,而受益地区,主要为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
可见清政府充分认识到“漕运”资源的社会意义,利用“漕运”路线的空间优势,发挥了它的流动性。一旦民间有地方发生急需粮食的状况就可以上奏请求转运,相比于过去,路上运输的方式,“漕运”具有快捷、便利、高效的特点。
(3)把握国家财富:
在“漕运”尚未出现之前,无论哪个诸侯国都没有办法,长期大量地征调各地的财富。秦朝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建立之后,“漕运”也随之兴起,于是秦王朝就可以利用“漕运”来收集全国各地的财富,调集千里之外的物资。西汉时,经过“漕运”运输的粮食就达到了600万石,隋朝随着大运河的修建,国家府库充盈。
这为国家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军事活动奠定了财富基础,当然这之后也造成了很多朝代无休止的掠夺社会生产成果的问题。
一直以来“漕运”线路都处于持久变动当中,“漕运”所涉及的区域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与此同时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整个中国古代国家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漕运”所带来的经济作用
(1)改变经济格局:
虽然“漕运”从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实物赋税的运输,其政治意义较大,但它的发展一直牵绊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漕粮”的征集地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有依赖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诗人杜牧曾称江淮漕运为“国命”。
“漕运”线路的变动是政治与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漕运”线路的变化,“漕运”同时影响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2)促进商业交流:
运河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同时带动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运河经济带是指凭借运河水道发展经济的地区。这些地区凭借水路运输,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生产的产品到达了更远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渠道网。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可以购买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经济发展真正到达一种大融合的状态。
三、“漕运”所带来的文化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漕运”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学的繁荣,其中与文学关系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唐朝诗人的很多诗文创作都真实的反映了“漕运”状况。
很多诗人喜欢漫游采风,因“漕运”所建立的畅通便捷的水运系统,为他们的这个爱好提供了客观条件,诗仙李白这一生中曾经有两次大范围的漫游生涯,他先沿长江游览了江浙一带。后来又以梁园为中心,“南至吴越,北达幽燕。”
杜甫年轻时也曾漫游过吴、越、齐、赵很多年,可以说唐朝凡是声名鹊起的文人墨客都曾有过这种天南海北的漫游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人物风情有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凭借这些了解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漕运”所带来的军事作用
“漕运”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下,各地的地方驻军,边境线的防御,四方驻守的战士都必须依靠“漕运”作为物质后盾。
(1)边防: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边防。在秦朝建立统一的集权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边防保卫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决定“北驻长城,南戍五岭。”之后南北边境都有重兵把守,虽然在边境各地有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物质补给,但是“漕运”依然是最重要的补给手段。
到了汉朝时期,依然延续着这种手段,汉朝时北境边防动荡,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将边境粮草运输视为大政方针,当时的丞相公孙贺被罢免的重要原因就有“无益边谷”。
隋唐时期,唐太宗在远征高句丽时就利用了永济渠的“漕运”,为大军补给粮草。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曾发兵三十多万讨伐契丹,永济渠就在此时承担了军需物质的调运任务,当时永济区沿岸的清河郡被称为“天下北库”。
明朝时期,战事不断,粮仓中的粮食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统治者下令开始大规模的粮草调拨,通过“漕运”将南方各地的粮草运往边境地区。
(2)地方驻军:
为了维护统治,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着大规模的军队,这些军队,除了驻扎在京师和边境线上以外大多散驻在全国主要地区和军事要地。
为了满足这些地方驻军的物质需求,历朝历代除了通过军队屯田,地方官府供给和各地供应以外“漕运”一直是最重要的粮食供给手段。
总结:
“漕运”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运输方式,它是在秦朝统一后地大物博的地理情况,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的特有产物,它对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