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兵圣,我们肯定毫不犹豫地想到孙武。孙武的的确确很厉害,凭借《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后世的《孙子兵法》得到吴王阖闾的信任,他在之前毫无领兵作战经验的前提下,最后竟然能够率领吴国军队差点把楚国给灭了,真不愧为是兵圣。
不过,孙武可不是随随便便、纸上谈兵就能成功的,他的兵学天赋也绝非空穴来风,《孙子兵法》和孙武的作战理论都是来自对前人兵书和历史上大小战争的总结,特别是孙武的同族叔叔、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孙武在刚到吴国的那几年,隐居不出,融会贯通前人的理论,最终写下了《孙子兵法》。
而吴国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春秋中后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争霸,晋国的晋悼公为了能够彻底压制楚国,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遣技术人员教吴国人乘车、御射、列阵等先进的作战方式以及制造先进的作战武器。其后,晋国的掌权者延续了这一策略,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在得到伍子胥、孙武等优秀人才后,吴国更是如虎添翼,具备了和楚国进行大规模决战的能力。
在孙武和伍子胥的指挥下,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楚昭王狼狈逃出国都,吴王阖闾一举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那么,拥有强大的实力以及兵圣孙武的吴国,为什么最终没有灭掉楚国,还被楚军收复失地赶出楚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吴军犯有严重的战略失误。吴军打下郢都后,孙武曾经劝说过吴王阖闾,说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是吴国这个后起小国能够一口吞并的,应该早早立一个楚国宗室做傀儡,让这个傀儡政权割让大片土地给吴国,然后徐徐图之,逐渐吞并楚国。但是吴王阖闾和吴军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听不进孙武的建议。阖闾还纵容吴军官兵大肆淫掠,据史书记载,''吴军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加深了楚国人对吴国的仇视。
吴军占领郢都后,楚军闻风逃散,自信心满满的吴王阖闾并没有乘胜全力进击,只派了一路偏军去追杀楚昭王,而主力留在郢都周围,这给了楚军喘息的机会。楚国国都丢失后,楚昭王逃到随国,召集各地部队,准备反击吴军。楚国的公子申(即子西)也收编了柏举之战后溃败的楚军残余力量,对抗吴军。
其次,是秦国卷入了战争。吴军攻破了郢都后,楚国大夫申包胥逃了出去。申包胥思来想去,认为楚国已经不可能独立对付吴国了,必须去其它国家搬救兵,而能拯救楚国的只有秦国。申包胥星夜兼程来到秦国,面对秦哀公的无动于衷,跪着哭了七天七夜。最后秦哀公被打动了,同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定发兵援楚,派遣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秦军入楚后,与楚国的抵抗力量会师,楚国溃逃的军队看到秦国的援兵来了,士气大振,秦楚联军先是在沂地打败了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的军队,然后灭掉了吴国的盟友唐国,使吴军遭遇当头一棒。
吃了败仗的夫概动了歪心思,认为自己是攻破楚国的大功臣,才能不在其兄阖闾之下,王者之位有能者居之,既然阖闾能从吴王僚手中夺得王位,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效仿呢?利令智昏的夫概遂铤而走险,偷偷地溜回国内,趁着阖闾以及吴国重臣都在楚国的机会,居然自立为吴王。
阖闾没有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夫概会弄这一出,毫不犹豫地将楚国的战事托付给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自己率领部分精兵杀回吴国,结果势如破竹,打得夫概狼狈逃命到死敌楚国那里,向楚昭王投降。
随着秦楚联军又一次利用火攻打败吴军,伍子胥与孙武、伯嚭三人就去留的问题展开讨论。伍子胥仍然想与秦楚联军一较高下,说:''秦军和楚军虽然打败了我们,可是我军的实力并未受到重创。''他的意思是还可以继续打下去,鹿死谁手,尚不一定。
孙武和伍子胥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此刻却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我们进兵攻破强楚,攻入郢都,掘了平王的墓,鞭戮其尸,已经给了楚国致命一击,自从楚国雄霸南方以来,从未遭此重创。眼下要灭掉楚国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建立了不世功绩,足以青史留名了。''伍子胥也明白过来,同意撤兵:''自有霸业以来,从来没有哪个臣子能够这样报仇雪恨,我们可以走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时候,正好传来吴国的老邻居越国蠢蠢欲动偷袭的消息,于是吴军放弃固守郢城,伍子胥与孙武等率领军队返回国内。
总而言之,吴国最终没有能够灭掉楚国,和阖闾不听取孙武的正确建议,骄傲自大、过分自信,没有乘胜全力进击,以及秦国出兵援助楚国有直接关系,加上夫概的意外叛乱、越国的趁机偷袭、吴军的军纪败坏和楚国人抵抗的决心,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即使有孙武的吴国也不能继续强行打下去,只有选择撤军。
吴国攻破楚国之战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虽然吴国最终未能灭掉楚国,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吴王阖闾也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兴起不到八十年,能够一举打败老牌霸主楚国,奠定东南霸主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