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楚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定下的长期目标就是兼并天下,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尤其是在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后,巴蜀、关中成为秦国的两大后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诸侯的步伐。
秦国的灭国战略大体分三步:战略试探、战略相持、灭国大战。
战略试探就是不断蚕食周边,弱化对手,到秦昭襄王时期,这个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战略相持,这一步最难做,因为当你打其中一国时,别的诸侯也会上前凑热闹,这就是合纵。秦国要想打破合纵,就要把最强的对手干掉,这样其他就不敢上前帮忙了。只要打破了战略相持,对于秦国来说,剩下的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秦国攻占上党,韩国上党的一把手冯亭将这个地方让给赵国,这样,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激战。长平之战充当了秦国打破战略平衡的棋子,对于秦赵两国,他们都明白,这其实事关国运之战,所以都倍加小心,双方对峙了三年多才开始决战,最终还是拼的国力呀。
那么问题来了,秦赵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为何不攻击秦国呢?
我想,原因可能如下:
一、局势不明显
秦赵两国交兵,双方的斗争不仅仅是在前线,背后的朝堂较量更是不可忽略!双方投入了大几十万军队,如果算上后勤,至少超过五百万,当时秦国的人口也就五百万,也就是说,秦国半数以上的人都在为长平之战服务!这么庞大的数字,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个时候,赵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是撤掉廉颇换上赵括,而是对此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秦国几十万兵马,所有的粮草全部起运自关中粮仓,三年时间,想想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支!假入每人每年耗粮800斤,五十万人就是四万万斤!以当时关中平原最高亩产800斤算,这就是五十万母的良田!这还不算路上损耗。秦国有关中、巴蜀粮食基地,赵国呢?
所以赵国首先耗不起,它采取了两步走:
1、联络东方六国共同抗秦,就是所谓的合纵,这个倒也无可厚非,东方列国每次被秦国收拾都是这个套路。
2、与秦国沟通。
坏就坏在后面这一条上!
以范睢为首的秦国智囊团真不是白给的!
每次赵国使臣来咸阳沟通打架这事,范睢都会大张旗鼓的宣扬,甚至主动通报给六国的使臣。这样做就一个目的:让列国知道秦赵根本打不起来,我们马上就散了,实际上他们真的谈了三年,这三年间,秦赵两国使臣不决于路,这样就顺利的麻痹了列国。最后长平决战,两个月就结束了。列国相救根本就来不及。
在这种局势下,当事国赵国都对此很乐观,长平马上就解围了,楚国敢上吗?万一秦赵撤军,我这边打过去,人家调头打我怎么办?
二、楚国无力攻秦
换句话说,楚国被打怕了。
秦国占据巴蜀,对楚国具有了高屋建瓴之势,在都江堰建成之后,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秦国在此建立两大粮草---巴蜀、汉中。有了后勤保障,秦军有事没事就拿楚国练兵玩,这样玩的时间长了,秦国地盘也随着慢慢变大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白起,仅仅率领了几万人马,就把楚国的国都攻陷了,可见楚国战斗力之弱。幸亏楚国地方比较大,东迁到陈,不然就此灭国了。
这还不算完,白起为了彻底打击楚国公族,火烧夷陵!夷陵,是楚国公族的墓地,在重视家祠文化的中国,尤其还是两千多年前,这做的太狠了,此举在楚人心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
三、楚国无路攻秦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火烧夷陵后,楚国失去半壁江山,迁都到陈。
陈,靠近韩魏两国,如果此时楚国出兵,有两条路可选:
1、经鄢而北,但是鄢这个地方,几年前已经被武安君白起占据,此时秦国亦有重兵把守,再者,从陈出兵向西经鄢而往北进击秦国,行路不便,沿途多山,不适合辎重等穿行。
2、借道韩国或魏国。
此刻,东方列国虽然已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了,但是有些事或许不得不防。
啥事?
假途伐虢。
三百年前,韩赵魏的老东家,晋国的晋献公干过这活儿。采用荀息的谋略,贿赂虞国的国君,借道去打虢国,把虢国灭了,回师的时候顺便又把虞国给灭了。
万一楚王假借伐秦,顺道也来这么一出呢?所以韩魏两国是不可能给它借道的。
总结
综上,楚国惧秦是惧到家了,更无力抗秦,且无路可去,这是一个主观、客观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楚国断然不会出兵,事实上,它连支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