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为何会到司马懿的阵营?他最后为何会在遗憾中死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蒋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蒋济,魏国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官至太尉,为魏国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陈寿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丕夸他“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曹睿赞他“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几代君王交口称赞的大臣最后却协助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充当了“乱臣贼子”。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后,齐王曹芳即位,蒋济转为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太尉司马懿晋升太傅后,蒋济又升迁为太尉。当时,曹爽专权,曹爽党羽丁谧、邓飏等人经常轻易更改法度,蒋济上疏:“今吴、蜀未灭,将士征战在外已数十年,男女皆怨,百姓贫苦。国家的法度,唯有济世之才编改纲法流于后世,岂是平庸之辈可改之?最终不仅无益于治理国家,还损害百姓。希望文臣武将各尽其职,那样国家才可以太平祥瑞。”但曹爽等人并不把他的奏书当回事,这也加深了蒋济同曹爽等人的矛盾,自然把蒋济推到了司马懿阵营这一方。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魏国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大将军曹爽陪同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封锁各大城门,率兵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向皇帝禀奏曹爽的罪责,要求曹爽认罪。一时间洛阳城气氛十分紧张。

大将军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去世时的托孤大臣,手握重兵,而且还陪同着年幼的天子,实力不容小觑。如果曹爽放弃洛阳,挟天子到许昌,调集军队反扑,这场政变胜负未可知。然而,这时候蒋济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时候,蒋济对局势精准的判断力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再一次展现出来。政变发动之后,大司农桓范单骑出城,投奔曹爽而去。桓范这个人很聪明,人称“智囊”。桓范给曹爽的计策很毒辣:挟天子至许昌,调集各地军队,身为大司农他本人可以征调粮食,有能力与司马懿展开决战。司马懿知道桓范出城之后,感叹:“智囊往矣”。蒋济则很淡定:“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局势的发展果如蒋济所料,曹爽对桓范的计策犹犹豫豫不能决断。这时候,蒋济抛出了杀手锏,他以四朝老臣的身份写信给曹爽,许诺他假如投降的话只罢免他的官职,保留他的富贵和性命。在得到蒋济的许诺之后,曹爽如预期般顺利投降,政变结束。我们试想,如果不是蒋济出面向曹爽许下承诺,曹爽未必不会采取其他方式对抗。甚至我们可以猜测,蒋济料定曹爽不会使用桓范的计策时,可能对自己的招降已经胸有成竹。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看上去和司马懿是“铁哥们”的蒋济、在高平陵事变中做出极大贡献的蒋济,事成之后,却不愿意接受加封晋爵。他并不是象征性的“推辞”,而是真的不愿意接受,并且很诚恳地上疏给皇帝描述了拒绝的原因:册封、宠信、庆祝、奖赏,一定要用在有功的人身上。现在,论谋划我不能事先知道,说战斗又不是我带领军队。这一番话,表面上是谦虚,其实是在撇清与政变胜利的关系。虽然蒋济不承认自己出谋划策、带领军队参与政变,但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他的所作所为,曹爽未必会那么轻易就范。

蒋济的推辞皇帝当然没同意,因为皇帝还很年幼,此时皇帝的旨意基本上就是司马氏的旨意。换句话说,蒋济在违背司马氏的意图。曾经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现如今竟然因为分赃发生了分歧,更讽刺的是分歧原因竟是其中一方不愿意参与分赃。这就好比,我们两人一起杀人越货,事成之后你却不要赃物,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你的动机。

这还不是最悲剧之处,政变之后,蒋济不仅遭到司马氏的猜忌,还受到了来自曹魏宗室的排挤和冷眼。原因是他曾经对曹爽许下的“惟免官而已”的承诺。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并未尊重蒋济的意愿,而是毫不手软地将曹爽及其党羽诛杀,洛阳城内因此而死达到五千多人,一时间满城血腥。

直到这时候,蒋济才明白过来,曹爽被他骗了,他自己被司马懿骗了。曹爽虽然被杀,曹氏仍然还有很多宗亲,他们不仅输掉了政变,还在失去整个帝国。他们的仇恨,除了司马懿,就只能投向蒋济,这个曹魏帝国四朝元老,曹操时代就登上政治舞台,出彩了四十多年最终却如此幼稚地将曹氏推向深渊。

蒋济本人对此十分羞愧,变得郁郁寡欢。另一方面,他侍奉了曹魏四十多年,年老体衰,这件事对他心理上的冲击实在太大。不久,蒋济就死了,在司马氏得意的笑声中和曹氏的愤怒咒骂中死去,带着对曹氏的惭愧和被欺骗的遗憾死去。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为景侯。”这冷冰冰的数十字,是对临终前的他的全部描述,这时候已经没有人在意他了。正直的人不适合政治,信任他人是一种危险的政治的举动,曹爽死于此,蒋济亦死于此。

讽刺的是,到了西晋咸熙年间,司马家还再念叨蒋济的功劳,封蒋济的孙子为下蔡子。蒋济若是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