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真的找了建文帝十六年吗?

在十分在意嫡庶观念和身份地位的我国古代,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在封建社会,帝皇之家,嫡庶尊卑更是明显。明朝作为由草根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皇权王朝,同样也不乏皇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势而产生的各种故事。

由于朱元璋从一个普通草根到最终称帝建立明朝,其中经历了太多的心酸艰险。因此,朱元璋一心想把自己打下的江山维护稳固,立下了传位立嫡长子的规矩。然而没想到他的嫡长子比他还命短,为了不打破自己立的规矩,他又立了嫡长子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而就是这个行为,为后来明朝政权又埋下了祸根,毕竟朱元璋还有另外几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健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几个儿子不敢造次,但是朱元璋一死,叔侄之争就暴露无遗了。

彪悍的叔叔夺权登位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不仅在民间,在自己的儿子心目中也都是有崇高的地位的。准确地说尽管儿子们都十分彪悍,但还是非常惧怕朱元璋的。因此,虽然儿子们对于皇位都虎视眈眈,但谁都没有胆量公开提出异议。

朱元璋逝世之后,皇长孙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朱允炆即位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皇家嫡子的血脉而得到更多的天命眷顾,反而几个叔叔在养精蓄锐了几年后都开始有造反之心。

朱允炆为了防止叔叔们造反,在位期间提出了撤藩的要求。只能说他还太年轻,不知道所谓的"撤藩"从来都是实力到位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实力不够"的时候要求的事情。

于是,叔叔们反了,其中原本看起来最不起眼,实则最狠的叔叔朱棣,在朱允炆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发动了靖难之役,直接攻下应天,将自己的侄儿取而代之坐上了皇位。

在这场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态度和下落对于朱棣的名声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自己登上皇位的方式实在是不够光彩,因此朱棣在即位之后尽力销毁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存在的痕迹。

而事实上,当朱棣的部队打进应天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就在他打算自我了结的时候,忽然想起了爷爷朱元璋曾经秘密跟他说过的一件事,于是,他打开密室的门,取出了朱元璋画像下一个木匣子。

打开木匣子,朱允炆看到的是一把剃刀和一件僧袍。在朱元璋临终之时,其实早就看出了自己几个儿子并不会老老实实地辅佐孙子,特别是四子朱棣。原本在临终之前,朱元璋宣召朱棣入宫,想要扣押朱棣。

但是朱棣已经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所以找了各种借口拖延迟迟不肯进宫。眼见着没有办法制约朱棣,朱元璋更加不能确定朱允炆能不能驾驭得了几个叔叔。于是在死前将这个木匣子给了朱允炆。

看到剃刀和僧衣的建文帝朱允炆明白了爷爷朱元璋的苦心,当即决定剃掉头发披上僧衣匆匆离开了皇宫。

四处寻找建文帝

朱棣终于杀进皇宫夺下皇位之后,却并没有将皇位坐得安稳。因为,他一直都找不到朱允炆的下落,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任何一个政权对于前任皇帝那都是无法容忍的,朱棣把烧毁的皇宫中烧焦的尸体一具具搬出来辨认,然而实在是无法确定建文帝朱允炆在不在其中。

后来,朱棣在宫殿里发现了密室以及散落在地上的头发,终于确定建文帝已经偷偷逃出皇宫了。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只要活着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毕竟作为朱元璋名正言顺传位的皇帝,他振臂一呼就可以集结旧臣兵力来把他这个造反的叔叔给拉下马。

虽然在武力上朱棣已经攻下了南京,掌握了实权,但他毕竟不是那个"奉天承运"的皇帝,只是一个亲王而已。在天下人眼中,建文帝一天没死,他就依然是皇帝。

因此,朱棣一方面尽量地抹去建文帝存在的痕迹,一方面立马从水陆两面都派出了精干力量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旱路,朱元璋派出了胡濙去民间寻找,可怜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胡濙在茫茫大陆上寻找了整整十六年。而水路比旱路更加有名,毕竟水路出去寻找的队伍虽然没有找到朱允炆,但给明朝带来了更多更有意义的财富。

水路出去寻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郑和多次下西洋,明面上的任务是扬我明朝国威,打开海路贸易,实际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最终,走旱路的胡濙运气比较好,在经历了16年的苦苦追寻,胡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点有效的线索。根据历史记载,朱允炆很可能最终是死在了江苏吴县穹窿山。

在朱允炆去世的那一年一直在外四处寻找的胡濙匆匆赶回了京城,并在深夜朱棣已经入睡的情况下通过太监通报,觐见了朱棣并且二人一直密谈到凌晨。二人具体密谈了什么,任何史料上都没有记载,但从胡濙深夜归京求见,并且得以面圣的结果来看,胡濙汇报的肯定是朱棣十分重视的事情。

朱棣终于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为什么又不了了之,没有后续动作了呢?

对此,在历史上也有各种猜测。

一方面是十几年过去了,朱棣将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海外都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名声。建文帝已经不像最开始那样能够轻易撼动他的皇位了。

另一方面,相传胡濙汇报找到朱允炆时,朱允炆已经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在经过彻夜深谈之后,朱棣可能觉得这个即将要死去的侄儿已经对自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了,所以最终骨肉亲情战胜了权力的争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