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未婚少女被称之为“黄花闺女”,有什么样的讲究?

黄花闺女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旧社会与封建时期,适龄男女间的婚姻并不自由。俗语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时男女想要婚配,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程序,还要由双方父母长辈定夺,选定“合适人选”方可成婚。

更因为女性在封建时期的地位不高,成婚之前,夫家还要派专人考察未婚妻的品行、身材、容貌是否达标。其中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该女子是否为“黄花闺女”?

古代未婚少女为何被称之为“黄花闺女”?“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有何讲究?怎么不叫“红花”、“白花”、“粉花”呢?

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宋代文人李昉等人编修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相传,魏晋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名为寿阳公主。

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深受父亲宋武帝的疼爱。某年农历正月初七,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游耍。打闹了一会儿,公主觉得有些疲乏,便躺卧在含章殿檐下小憩一会儿。

这时,含章殿外有几株开满花朵的梅花树。微风吹过,落英缤纷,朵朵梅花,四散飘落。有一朵梅花,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

由于寿阳公主此前打闹玩耍,让她的额头沁出一层香汗。经汗水打湿后,这朵梅花在公主前额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形成梅花状,拂之不去。

等到寿阳公主醒来,宫女们发现公主的额头有梅花的痕迹,让她显得更娇柔妩媚,大家都忍不住大呼起来。

皇后见状也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额头这朵梅花形状,三天后才洗掉。

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经常将梅花贴在额前,宫女们也纷纷效仿,就有了所谓的“梅花妆”。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这种装饰后来传到宫外,民间女子纷纷效仿,用梅花、菊花和黄纸剪出花样,贴在前额,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贴黄花”的习俗。

《木兰辞》里就有这么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花木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南北朝时期。

因此,诞生于刘宋宫殿里的装饰,传到民间便成为了“贴黄花”的习俗,后来将“花黄”两个字颠倒过来。

加上这种装饰在未婚女子中比较流行,渐渐地,“黄花闺女”就成为了未婚女孩的代称。

可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一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想出了这么个法子。她们采集其他偏黄色的花粉(菊花),制作成粉料,将其贴在自己前额或者脸颊两侧,以此达到粉饰,增添美感的效果。

经过近现代历史专家分析考究得知,这种“贴黄花”的习俗一直流行至元朝。且每个朝代流行的“梅花妆”都有所不同。

比如,唐宋时期未婚女孩,会用黄颜色的粉料在额头上画出各种花鸟形状,或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花朵或其他珍稀异兽的形状,贴在额头。

南北朝时期的“梅花妆”则没有这么精细,大多是用粉料在额头或者脸颊两侧,涂抹成花朵形状即可。

当然,《太平御览》并非正统史籍。这本书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只能作为从旁参考,并非实质证据。而关于“黄花闺女”的由来,其实还有一种说法。

古代黄花代指“菊花”(《汉语大词典》中,“黄花”有菊花、菜花等解释),古人认为菊花傲霜耐寒。与玉石一样,常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品行高洁。

魏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著名诗词家,都对菊花不吝赞美之词。那古代女子额头前贴的不是梅花,而是菊花。

未出嫁前,这些女子需要保守贞操,不与其他男人接触。用“黄花闺女”形容她们品德高尚,情操贞洁,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坚决不与非丈夫之外(父亲除外)的其他男人有所接触。

无疑,间接表明了古代女子受环境的影响,导致地位低下。

从这两则故事来看,无论黄花是代表着菊花还是梅花,皆映衬出古代女子保守贞操的重要性。

起初,“黄花闺女”是指还未婚嫁的女孩子。但随着历史演变,那些失贞的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则无缘得到这个“光荣称谓”。

“黄花闺女”一词,也深刻地反映出历史演变与封建礼教之下的贞操观念。即使丈夫不在人世,妻子也要保持名节,终身不改嫁,才能代表她品行端正。

秦汉到隋唐时期,涌现出蔡文姬、卓文君、萧美娘(萧皇后)等反复改嫁,却没有受到轻视和非议的代表女性人物。

到了宋朝,随着朱熹、周敦颐等人相继提出伦理纲常的理学观念,以至于普通女子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窄,甚至连宋朝理学代表人物程颐都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即使家境再贫困,生活孤苦无依,失去丈夫的寡妇必须从一而终,以死明志。从这些封建观念来看,“黄花闺女”反倒成为束缚女性的一种手段了。

“黄花闺女”诞生之初,这个词语代表着纯洁品行高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个朝代所诞生出不同的礼教制度,让“黄花闺女”从一个赞美女子的褒义词,成为讥讽女性的贬义词。

黄花原本指的是梅花与菊花,用来夸赞女孩子装饰华美。可到了宋元时期,黄花却成为用来衡量女子贞操以及道德是否高尚的判断名词。

朱熹曾强调:“夫丧改嫁,便是无恩”。让男子们产生了对处女的嗜好,离婚和寡居的妇女,在他们眼里已经是糟粕,与“黄花闺女”不可同日而语。

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男性朋友过分强调“黄花闺女”的重要性。

但贞操与名节,并非唯一衡量女子道德品质的标准,内涵与潜在认识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黄花闺女”为何不能用“粉花”或“红花”等代替?无非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发生了转变,让“黄花”这个词,又被人为地添加了许多束缚观念,这也是封建时代遗留下的产物。

既然都是束缚女性的,那叫什么又有何重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