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贤皇贵妃的一生是怎样的?她与薛宝钗有何纠葛?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慧贤皇贵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乾隆年间,一位奇人写了一部奇书,名曰《石头记》,这本书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人物之多、涉及社会万象之复杂、小说构造之精妙、人物塑造之成功,皆可以说是名著中之上品,是名著中的名著,因为作者曹公雪芹的身份,很多人难免将书中事和曹雪芹的个人经历串联起来,这原本也是一种不错的探究方法,比如贾家和曹家,元妃和平郡王福晋,等等,似乎都有着相似之处。

近些年来,不少《石头记》的爱好者大开脑洞,将《石头记》中的很多细节与皇家联系了起来,比如有人认为秦可卿是皇族,照应到现实,她有可能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有人说贾元春的原型是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而笔者在各个平台似乎都能发现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那就是薛宝钗的原型是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那么此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慧贤皇贵妃怎么就和薛宝钗扯上关系了呢?

从包衣到贵妃,深受皇恩的宠妃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清史稿后妃传》

慧贤皇贵妃姓高,嘉庆二十三年嘉庆帝加恩皇贵妃母家,故将高氏改为高佳氏。不少人都觉得高家的崛起正是因为高氏的得宠,其实不然,至少在前期,正是因为高氏的父亲高斌的出色,才让女儿有了地位的提升。

高斌父祖皆是朝中的中层官员,到了高斌已经是第四代了,雍正帝即位后对他十分重用,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间,高斌数次升迁,到了雍正十二年,他已经是身兼数职的江南河道总督,所以在这一年,雍正帝亲自下旨将宝亲王使女(格格)高氏拔擢为宝亲王侧福晋,地位仅次于嫡福晋沙济富察氏,后与新入王府的侧福晋那拉氏并列,超越了生育宝亲王长子永璜的格格噶哈里富察氏。

转过年来,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依照立储密旨登基即位,九月二十四日,基本确立了后宫的名位,待到雍正帝丧期满后正式册封,高氏被封为贵妃(《清高宗实录》写为庶妃),并将高家全家抬入了满洲镶黄旗,同为侧福晋的那拉氏亦封为庶妃,笔者曾经长期以为那拉氏是与嫡福晋富察氏同时入府为侧福晋,其实高氏入府比那拉氏要早,只不过一开始只是格格,雍正十二年春,高氏被封为侧福晋,数月后,那拉氏以侧福晋身份入府,按资历来说,高氏是要优于那拉氏的,所以她被册为贵妃,而那拉氏只是妃。

乾隆二年末,乾隆帝后妃正式行册封礼,高氏为贵妃,关于高氏是否有封号这回事史书记载比较明确,高氏确实没有封号,不仅是高氏,清朝在高氏之前的贵妃,除弘历生母熹贵妃外都没有封号。

从前皇考时册封敦肃皇贵妃为贵妃,公主、王妃、命妇等俱曾行礼。乾隆二年册封慧贤皇贵妃为贵妃,亦照例行礼。至乾隆十年今皇贵妃及纯贵妃晋封贵妃时,则未经行礼。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略减,此一定之差等。—《清高宗实录》

高贵妃的册封礼十分隆重,乾隆帝命诸王福晋和三品以上命妇向高氏行礼,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是当年雍正帝册封宠妃年氏为贵妃时所创立,后来乾隆帝晋封娴妃、纯妃、嘉妃、令妃、庆妃为贵妃时又以“初封贵妃更为尊贵”为理由削减了这一礼节,足见高贵妃在乾隆帝心中的分量。

自此至乾隆十年,高贵妃一直都是后宫的二号人物,根据乾隆帝的谕旨等文献来看,高贵妃还肩负着辅佐皇后治理后宫之责,不管是名分还是实际,她都仅次于皇后富察氏。在朝堂之上,其父高斌也是扶摇直上,任职直隶总督,并且监管北河河道重任。

或许正因如此,倒让人有些怀疑,到底乾隆帝对高贵妃是真的十分宠爱,还是因为高斌得力呢?其实,后宫和前朝息息相关,笔者私以为,高斌和高贵妃是相互扶持,乾隆帝对高贵妃自然有宠,这份宠爱自然能护佑高家,而高斌的得力也使得高贵妃在后宫之中地位更为稳固。十年时间,后宫不断有子嗣出生,新宠更是辈出,但乾隆帝再没有册封新的贵妃。

贵妃到皇贵妃,让皇后都羡慕的谥号

乾隆十年正月元旦,时值乾隆帝登基年满十年,又是新岁,本是大喜,可高贵妃却在此时病倒了,病了二十多天,贵妃病势越来越重,到了正月二十三,贵妃已然病危,乾隆帝下旨晋封贵妃为皇贵妃,来为她冲喜,可是这种冲喜无非是个心理作用,当年康熙帝封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不也没有救回她的命。

皇贵妃高氏薨。谕曰:皇贵妃高氏著加封慧贤皇贵妃。—《清高宗实录》

仅仅两天后,高氏就薨逝了,乾隆帝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追封为慧贤皇贵妃,慧的满语意为“有悟性”“灵慧”,汉语中的意思为“聪明”“智慧”,而贤的满语意为“有德才的”,汉语意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这两个字是乾隆帝对高氏的盖棺定论,也足见在乾隆帝的心中,高氏一个聪慧有德之人。

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清史稿后妃传》

这个谥号绝非平平,当时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对谥号中的“贤”字十分羡慕,故而对乾隆帝说期盼自己来日也可以享受“贤”为自己的谥号,乾隆帝答应了此事,后来,富察氏崩逝,乾隆帝果然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追谥富察氏为“孝贤皇后”。堂堂皇后竟然羡慕妃嫔的谥号,不惜放掉矜持,直接向丈夫请求,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独一份的。

不仅如此,慧贤皇贵妃的丧仪也是极为隆重,虽然比不上雍正帝为敦肃皇贵妃操办的盛大丧仪,但相比后来淑嘉皇贵妃和纯惠皇贵妃薨逝,高氏的丧仪仍然彰显了乾隆帝对她的格外宠爱。众所周知,乾隆帝爱写诗,对于这位爱妃,他自然也没有怜惜自己的笔墨,乾隆帝多次在诗中倾诉对爱妃的衷肠,对爱妃薨逝表达惋惜之情。并且,乾隆帝格外加恩高氏族人,其父高斌在女儿去世一个多月后加太子太保衔,五月又任吏部尚书,年末又加封协办大学士,高氏族人在乾隆一朝也多得重用,足见乾隆帝爱屋及乌。

她与薛宝钗到底有何纠葛?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一个传言,说曹公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的原型正是慧贤皇贵妃,笔者初闻便觉得十分诧异,笔者是《红楼梦》的一个入门级爱好者,对贾府是映照紫禁城这一说法不敢妄加评断,但对高氏和薛宝钗的纠葛却有一些不敢苟同之处。

认为薛宝钗的原型是慧贤皇贵妃的言论的主要证据有两个,其一就是薛宝钗住梨香院,这梨香院是影射承乾宫,因为承乾宫中确实种有梨花,而慧贤皇贵妃正是乾隆初年承乾宫的主位。

乾隆元年二月十五日,禁止屠宰,皇太后,承乾宫、钟粹宫贵妃等位,俱各止荤添素。—《节次照常膳底档》

根据清宫档案,明确指出在乾隆初年,贵妃是居住在钟粹宫中,这种记载都严格按照身份等级排列,如此说来承乾宫此时居住的是一位比贵妃身份还要高贵的人,按理来说应该就是皇后富察氏,联系在乾隆元年,高氏和那拉氏其实并没有正式被册封,二人在册封诏书上都是“庶妃”,后庭也有可能把那拉氏列于高氏之前,故而承乾宫居住的也有可能是那拉氏。

在另一份记载中说乾隆九年十二月,娴妃自承乾宫迁居翊坤宫,而《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又记载在十二月十八,承乾宫舒嫔随同寿康宫皇太后、西暖殿皇后等位前往雍和宫,宫廷为承乾宫的首领太监准备鞍马两匹。可见娴妃迁居后舒嫔搬进了承乾宫,并没有证据证明高贵妃曾住在承乾宫。

关于高贵妃是薛宝钗原型的第二个所谓证据就是薛宝钗所言的“双双燕子语梁间”出自乾隆帝御制诗《慧贤皇贵妃挽诗叠旧作春怀诗韵》里的“双双梁上燕,队队滩头雁”,其实不然,古人借古之句不胜枚举,在宋代诗人刘季孙《题屏》诗中有“呢喃燕子语梁间”一句,此句看起来才是薛宝钗所引之句。乾隆帝之诗作于乾隆十年慧贤皇贵妃薨逝后,但收录乾隆帝初年御制诗的《御制诗初集》在乾隆十四年方才辑录完成,外人方才能看到。曹雪芹虽然朋友中有不少亲贵子弟,不过是否拥有乾隆帝此集需要画上一个问号,况且,即使曹公的朋友那里有此集,曹公会否将4000余首水平不高的诗作看下去也是存疑。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可知,脂砚斋是在甲戌年(乾隆十九年)重评此书,至少说明此书最晚在此时已经完成,书中又说曹公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历时十年,增删五次而成,也就是说至少在十年前,也就是乾隆九年,《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就已经完成,因为这已经是脂砚斋第二次评此书,这个时间可能还要更前,而薛宝钗和梨香院早在第四回中就已经出现,那时候高贵妃都还没死,更不可能看到这首挽诗,可见此论之荒谬。

总结

慧贤皇贵妃的一生不算长久,三十余年的岁月而已,她不像孝贤皇后那样名垂青史,也不像继后那拉氏那样敢于反抗那个时代最不能违抗的天子之威,也不像令妃那样传奇,她就是她,她短暂的一生里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这幅《慧贤皇贵妃朝服像》中仿佛也能从她温婉的目光中看出她对生活的平和态度,或许这对她来说已足矣。或许她也没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就被编排成了一本小说女主的原型,她自然是无能为力,但作为今人,我们可以去伪存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