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爆发于明初的“空印案”,与“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并称明初四大案。所谓“空印”,其实就是在空白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然后再按照需要填写具体内容,这本是地方官员为了工作而采取的作弊行为,但却令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气之下诛杀数万人。
为了应付工作而作弊,朱元璋一怒诛杀数万人
按照明朝的规定,地方官员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以供朝廷对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核。而在审核中,要求地方提供的账目必须与户部核对完全相符、分毫不差,这才可以结算。如果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加盖印章。
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距离南京较近的地区还好说,距离较远的地区在运送钱粮,尤其是粮食时,便难免会出现损耗。然而,对于路途中的损耗数量,地方官员出发前又如何能够预料的到?因此在与户部核对时,便难免会出现数字差错,而一旦出现差错,便又要返回地方重新填报账目、加盖印章,一来一回极为耽误时间,动辄便要数月之久。
其实修改账目不仅浪费时间,由于古代不像现代这样有电脑,有电子版改东西极为简单,账簿一旦出错便要重新核算、填写,显然极为麻烦。于是,前往户部的官员往往会携带一些事先已经盖好印章的空白书册,到了户部之后如果账目不符,也便于就近修改填写。
实际上,这种方式乃是从元朝起便已经出现的习惯性做法,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工作而采取的一种作弊手段罢了,各级官员对此心知肚明,在官场上并不奇怪,而且明朝也从未对此进行明令禁止。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做法竟然引发了一场空前劫难。
洪武九年(另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各级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于是下令将相关官员全部逮捕治罪。根据《明史·刑法志》的记载,朱元璋下令将各级主印官员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则杖一百、发配充军。意思是说,从各省的布政使以下,各道、府、州、县掌握印信的官员全部被杀,副手以下则被杖刑后发配充军。
而方孝孺在《叶郑传》则写道,“行省言臣二十余辈、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竟杀空印者”。这里则说,朝廷派往各地的言官也因此案获罪。吴晗的《朱元璋传》、《国史概要》和《明史·刑法志》等记载则表明,因“空印案”获罪被杀和被株连的至少达到了三四万人。
朱元璋为何勃然大怒,惩治官员之外另有深意
如上所述,“空印案”的起因其实只是各级官员采取的一种作弊行为,那么为何最终却会演变为波及达三四万人的大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痛恨贪官污吏,杀一儆百。出身穷苦百姓的朱元璋,深知底层百姓在贪官污吏治下的悲惨命运,因此对于贪官污吏极为痛恨,这也是为何他称帝之后,严厉打击贪腐官员的一个主要原因。虽说各级官员此举是为了节省时间,是为了方便办公,但若是此例一开,谁又敢保证各级官员之中,没有人利用这个漏洞去贪污呢?要知道,朱元璋虽然坚持酷法治贪,但由于官员俸禄太低等客观因素,以及克制力不足等主观因素,仍然时常有贪污案发生,因此朱元璋此举不无杀一儆百之意。
2、担心官员勾结,欺上瞒下。可以说,朱元璋乃是疑心较重的一位皇帝,空印案之所以会牵连如此多的官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朱元璋担心各级官员相互勾结,进而欺上瞒下。毕竟在整个案件之中,知情的官员如此众多,却没有一个官员向他这个当皇帝的上报,这岂能不让他担心?各级主印官员因空印案获罪无可厚非,但言官也被牵连进去,显然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了,言官的本就有风闻奏事之权,他们的责任就是监督各级官员,但却对此事拘捕上奏,这岂能不让朱元璋愤怒?
3、防止耳目闭塞,江山不稳。对于皇帝来说,最担心的是什么?自然是统治的稳固。虽说空印案中的各级官员相互包庇,只是为了工作之便,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恐惧的却是,他作为皇帝对于此事的后知后觉。空印案顶多是各级官员从中贪污,但若是地方出现叛乱呢?如果各级官员仍然是如此相互勾连、隐瞒不报,将他这个皇帝瞒在鼓里,使得朝廷无法及时作出应对,那可就要天下大乱了,而这也是他严惩各地言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空印案虽然只是由投机取巧的作弊行为所引发,但对于朱元璋这个皇帝来说,他却看到了整个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他虽然对于官员们的这种作弊能够理解,而且对此也没有妥善的办法予以解决,但仍然要严厉惩处,甚至不惜大搞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