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仪能善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张仪和商鞅以及白起不同,张仪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而非实干家。也就是说张仪在战国时期能够合纵连横就是靠的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审时度势的看法,以及非常好的口才,所以才能够在当时的多个国家里面来去自如,最后其才能被秦国所发现,想方设法的把张仪给请来为秦国服务,并且还封其为宰相,但是只管理秦国的对外事务,而国内事务由副宰相来处理,他则从不插手,这样也就不会得罪什么人。此外,张仪对前途看的很开,并不是一定要在某处一直做下去,他会审时度势。而商鞅和白起两人的性格和张仪差别很大,他们一个是变法的大功臣,一个是白手起家的将军,个性比较要强,得罪过很多秦国的贵族和宗室,因而被人所怨恨,在其失势的时候,别被别人盯上了,在亲王面前告发,导致最终被杀。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张仪画像
张仪的情况
在战国时期最有名的两个外交家分别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同样都是鬼谷子的门下。张仪在学成后为了自己的前程曾往各个诸侯国游说。公元前322年,张仪到魏国担任了宰相,但是后来公孙衍得到了韩国的支持,取代了张仪的位置。这使得张仪在魏国失势,后来他又投奔了楚国,在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做门客。得到了昭阳的重视,不过不久之后,楚相丢了一块玉璧,其下人诬陷张仪,认为他家里贫穷必然是他所为,并打了他。不过后来楚相放了他。其妻抱怨他的学的东西一文不值,张仪却说只要我舌头还在那就没有关系,肯定能飞黄腾达的。
后来秦国招贤就请来了张仪,他在担任秦国掌管外交的宰相职务后,开始到各国劝说他们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弱国,在历史上被称为“连横”。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同时又游劝说义渠攻打秦国,这一仗大败了秦军。但是五国联军后来在函谷关一战失利,导致五国纷纷退兵。合纵的策略彻底失败。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和张仪之间关系不和,两人的观念不同。次年,张仪为了自己的生存离开了秦国,前往魏国,同年五月死于了魏国。他在史书《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里面留有著作《张子》十篇。
张仪会秦王画
张仪为何全身而退
首先,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会被重用,只不过因个人的才能不同,所找到的职位也不同。张仪相对于商鞅和白起,他是靠言语能力吃饭的,并且个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参与国内的政治纷争和争权夺利,因而其敌人就少。
其次,商鞅和白起在秦国都是实干家,从零起步,一个在国内大兴改革,一个从普通士兵坐起,都是历经一个个的事情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关系涉及到秦国的贵族和宗室,得势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支持,所以任何人拿他们都没有办法,这也养成了他们骄傲的性格,而一旦背后的靠山失势,那么他们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两人最终都被杀就是一个证明。
最后,张仪懂得审时度势,当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早做打算,既不得罪人也不给人留下话柄,只要自己活着那么还有希望,一旦自己死了那么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在当时那样不利的环境下能够全身而退。
苏秦剧照
综上所述,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中,张仪是个特别的存在,他的性格和审时度势的眼光使得他能够逃脱即将来的困难,加上他不在秦国时很少得罪人,所以最终能够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