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姜维北伐,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姜维北伐,距离诸葛亮死后二十年,为什么等了这么长时间才决定北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与《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同的是,事实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时间集中在228年至236年,而且只有两次是由祁山出兵。诸葛亮本人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前线。
在蜀汉阵营中,黄忠、马超、魏延、姜维都是半路来投,这其中又以姜维资历威望最轻。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当时姜维还是魏国天水郡参军,受到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走投无路的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此时蜀汉阵营尚有魏延、马忠、张翼、王平等名将,显然姜维无论资历威望都尚浅,又是曹魏降将,要想短期跻身蜀汉高级将领之列显然是不可能的。
姜维在诸葛亮身边八年,尽得他毕生所学。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其遗志,待机北伐中原,可是北伐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再一次重启北伐大计,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蒋琬、费祎等蜀汉大臣反对北伐
(大将军蒋琬反对大举北伐)
诸葛亮五伐中原,成果并不大,兵力损失比较小,但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进”,国小民贫的蜀汉举倾国之力出人出粮支持北伐。蜀汉凭借诸葛亮的军事水平,五次北伐基本没有大败过,因此兵力损失不大,但是对粮草的需求却从未减少,这自然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七年北伐对蜀汉的经济和生产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便停止了北伐。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接班人蒋琬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对外与东吴巩固盟友关系,屯兵边境严防曹魏来犯。
而在蜀汉内部,在诸葛亮病逝后,反对北伐成为主流。不仅蒋琬,还有费祎、谯周、董厥 、张翼等蜀汉后期重臣都公开反对继续北伐,甚至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都对北伐中原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
当反对北伐成为蜀汉上自后主,下至百官的主流意愿时,彼时还位卑言轻,在蜀汉资历威望尚浅的姜维自然不敢冒然提出北伐中原。
上位艰难
(姜维剧照,成为蜀汉大将军姜维花了十多年时间)
姜维本魏国降将,诸葛亮赞他是“凉州上士”,但毕竟是由魏来投,轻付以兵权必定会遭到蜀汉旧臣的心理反弹。
因此,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当着杨仪等人面临终嘱托,由蒋琬、费祎继其丞相事。姜维毕竟是武人出身,但诸葛亮非常爱惜人才,曾给蒋琬写信,信中写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连李邵、马良这样的当世奇才都不如姜维,可见诸葛亮对他之器重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但是,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在蜀汉的位置还是比较尴尬的。
大将军蒋琬执政期间,姜维基本就是一个武将的角色,平定羌兵之乱,攻打陇西力抗曹魏,成为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延熙六年(243年),后主下诏,迁升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姜维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延熙九年(246年),大将军蒋琬病逝,同年,费祎继任大将军,姜维与之共录尚书事,开始实掌朝政。不过,彼时的姜维仍然不能入朝辅政,而是继续对外平乱和抵御曹魏。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在蜀汉忠心耿耿二十多年的姜维才算是迎来了他最辉煌的时候。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朝廷拜姜维大将军,都督内外军事,至此大权独揽,成为蜀汉最后一位实权者。
但此时的蜀汉内部反对北伐依然是主流,姜维虽拜大将军,实掌兵权,而内政却几乎是无法干预,他大部分的时间都领兵在外,其情况和当年的司马懿很像,要不然也不至于连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都解决不了,反因为害怕黄皓报复而屯兵沓中不敢回成都,可见姜维当时的境遇真的比较尴尬。
北伐实出无奈
(姜维北伐示意图)
姜维北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三国志》记载姜维从238年开始北伐,至262年止,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远远要高过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但是《三国志》的这一说法水分很多,好几次根本都算不上是北伐。比如延熙三年(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但为魏将郭淮所迫,很快便退兵。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在这一年主要做的就是收纳雍、凉二州的羌胡族人人,并击退了魏将郭淮、夏侯霸,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姜维真正开始大举北伐,要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后,当时蜀汉唯一能倚靠的大将就是姜维了。次年,姜维总揽蜀汉内外军事,终于可以实现其北伐中原恢复汉朝河山的远大志向。
姜维北伐,不仅雷声小,雨点也小,北伐规模不可与诸葛亮时期可比。大将军费祎在世时,一直遏制姜维北伐的决心,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因此,每一次拨给他的军队都没有超过万人,以区区数千之兵要想攻下雍、凉二州,饮马渭水,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么为什么姜维明知不可为却强要为之呢?毕竟在诸葛亮身边那么多年,深知诸葛亮五伐中原都是铩羽而归,姜维智谋不如诸葛亮,坚持北伐难道仅仅是为了继承丞相遗志?
姜维北伐其目的何在?
诸葛亮在世时,五伐中原,但他也深知蜀汉实力远不如曹魏。两川之地,地险民强,有剑阁这样的天险,入川实不易。诸葛亮积极北伐的同时,也对各处关隘严加防守,以汉中为屏障确保成都的安全,这是诸葛亮生前定下的战略方式,攻守兼备,防患未燃。
姜维一贯延续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但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很险恶,蜀汉人才衰退,几乎无将可用,姜维独立支撑。而内政方面,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这个黄皓是个奸吝小人,侍中董允在世时对他极为厌恶,黄皓因此不敢乱来。待到董允去世,朝中再无人能制得住他,黄皓因此权势熏天,目中无人。
姜维深知黄皓之害,屡次向后主进言要除掉黄皓,但都被刘禅阻止。黄皓因此深忌恨姜维,想办法剥夺姜维兵权,然后加以谋害之。姜维内不能除掉宦官,却反受其害,心中部安,只能出成都以避祸,身为总揽内外兵权的大将军,姜维绝不甘心就此失去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蜀汉后期姜维频繁对曹魏用兵,除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其实很大原因是为了避祸。
北伐结果
(殉国而死的姜维)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败小败各一次,两次败仗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中,可见邓艾确实是姜维的苦主。
姜维历次北伐,胜多败少,而且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可见其军事才能确实非同一般,诸葛亮选他作为接班人是对的。蜀汉十一次北伐,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在汉中一线一直保持了军事上的优势,为稳定蜀汉政权提供了有力的前方保障。
对于姜维北伐,史学界对其评价始终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停摆了二十年北伐,与民休养,国力有所恢复,但在姜维重启北伐后,蜀汉损兵折将,军事和财力消耗很大,国家“兵困民疲”,加速了蜀汉的衰败。但是,姜维在与曹魏的多年战争中,也同样的给予了曹魏以沉重打击,双方互有损耗,败多胜少的曹魏损耗比蜀汉要大的多,如果没有姜维的积极北伐,蜀魏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会更大,从这一点来看,姜维北伐无疑是在位蜀汉续命,其正面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