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这句话出自崇祯自杀前最后的遗照。很多人都会好奇,你一个皇帝,国家灭亡还要怪文武大臣,明显的就是甩锅。那真相究竟是如何,大明王朝覆灭的责任究竟在谁?
我们先说结论,明朝的覆灭确实不是崇祯一个人的问题,明朝末期的大臣很多已经在思想上和政治觉悟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崇祯确实曾经不止一次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均已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崇祯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大臣们的责任。崇祯至少有两个决定不说可以转败为胜,但是至少能够为大明续命。但是因为君臣离心,明朝最后做出的都是最坏的选择,这些选择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崇祯的这句话可以看到出他对朝廷大臣们的怨恨。
给明朝续命的最好方法自然是学习北宋或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实行迁都,当时北方虽乱,但是南方并没有大规模的起义军。所以只要崇祯在李自成攻破山海关之前,明朝都还有把战争拖下去的资本。之前文章有说到,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不愿意背负丢失国都的骂名,所以多次和文武大臣们商议,希望能够有大臣们站出来提出建议。大臣们倒好,不仅不提反而猜破了皇帝心思,跟皇帝一顿分析迁都的危害,迁都只会效仿南北宋的悲剧,是逃避问题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等。这下好直接击中了崇祯的软肋,崇祯可是不要生前命,但要死后名的人。迁都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上天还是眷顾明朝的,当时的明朝在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北方皇太极双重压力下已经摇摇欲坠。几乎大部分朝代都是在内乱和外侵下灭亡的,如果明朝按照这样的剧本走只有死路一条,崇祯自己也清楚,留给他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想要跟皇太极议和,此时的皇太极虽然在北方战事连连取胜,但是却也伤亡惨重,皇太极也想借机休养生息。本身一拍即合双方获益的事情,却在明朝这边被大臣们极力反对。崇祯皇帝哪怕只是试探性地问了一下,文臣们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着崇祯出卖国家主权。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又把宋朝拿出来举例。说崇祯如果议和,就如同宋高宗一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只能说这帮大臣们对国际形势不太了解,但是对自家的皇帝还是非常有认知的。这一番话,直接让崇祯假意改口,表明自己绝无议和之心。
尽管如此,崇祯还是保持着自己的这一份议和信念。因为不管面对李自成还是皇太极,明朝都没有绝对的胜算,如果不议和,两线作战的明朝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崇祯和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密谋了议和之事,并下令保守议和的秘密。崇祯十五年五月,明朝收到了好消息。皇太极愿意和明朝达成和解条约,这一份条约不仅不涉及土地割让,还在各项物资交换中显得十分公平,充分彰显了皇太极议和的诚意。
此时可以说明朝暂时解决北方边患的问题,如果一门心思对付李自成,明朝短时间内肯定是不会灭亡的。但是偏偏粗心的陈新甲不小心泄露了这一份协议,这下朝廷内外瞬间炸了锅。所以有的矛盾都指向了皇帝,这些文臣们炮轰起来了崇祯。崇祯害怕朝廷失去控制,只得让陈新甲成为了背锅侠,处死了他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下虽然平息了文官集团的愤怒,但是自此朝廷再无人敢提议和之事,于是明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了。
得知了此时的皇太极,非常愤怒。你们提出的议和,又自己撕毁协议这不是摆明让我下不了台?为了给部下们一个交代,皇太极下令清军全力南下,明朝又开始了两线作战的愚蠢之举。直到北京城破之时,崇祯不仅选择自杀,还顺便带走了自己的孩子和妃子,甚至连宫中的宫女太监也不放过。此时的崇祯内心一定是极其复杂的,一边恨自己死要面子,一边恨这些不负责任的大臣们。
死后的崇祯被李自成放置在北京东华门边,之前极力主战的那些清高的文臣们却早已拜投在了李自成的门下。如果崇祯在天有灵,一定会理解自己的祖先朱元璋为何杀伐果断,为何乱世文臣都该死这句话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