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扶立的太子朱标,是以马皇后所生的长子,宅心仁厚,属于官僚士大夫们最欢迎的那种储君,也足以让其他朱氏兄弟服下定心丸。这意味着朱元璋驾崩后,他们虽没有成为九五之尊的机会,但以朱标的宽厚,至少身家性命还是安全无虞了。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朱标逐步接手朝政的时候,年方三十余岁的他居然染病身亡。晚年丧子的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很快决定册立年方十五的朱标世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此举在当时是存在争议的,导致原本呼声极高的朱棣大失所望。这也为日后叔侄二人之间的生死搏杀埋下了祸根。
但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是经过充分考虑的。一方面是他爱屋及乌,把对太子的关怀转移到了同样谦恭仁爱的长孙身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民休养和保全诸子。自古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王朝的长治久安,希望在自己殡天后朝政能顺利过渡,故不愿传位于心性相仿或能力太强的子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欣赏“以为类己”的吴王李恪,但为避免重蹈“玄武门兵变”覆辙,给其余的儿子留条活路,最终还是对其下了杀手。
朱元璋在面对自己的子孙时,确实称得上慈眉善目的老人。但对其余文武大臣来说,这位洪武大帝就完全是一只专制皇权的恶魔了。朱标在世的时候,为了给新君留下足够的班底,朱元璋清晰功臣还留有余地。等到年幼文弱的朱允炆成为储君,他杀起人来就在无丝毫顾忌,但凡举起屠刀,就必要血流成河,株连甚广。最后,连恬淡而知进退的刘伯温和李善长都没逃脱他的毒手。
在著名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洪武两大案中,共有十余万人受牵连而被杀害。其中不乏原本忠心耿耿的治国安邦之臣。如果说宰相胡惟庸之死,还算是罪有应得的话,那么大将军蓝玉的倒台,就纯粹是无妄之灾了。虽然他曾是前太子朱标的岳父,但他的女儿并并未生下嫡子。如果朱标顺利登基倒也罢了,偏偏朱标却在成为新皇前离奇死亡。这样一来,原本的肱股之臣就显得尾大不掉了,假如任其掌握军权,难免将来对朱允炆不利。结果朱元璋又是大肆罗织罪名,将蓝玉的党羽尽数铲除,自以为是给朱允炆扫平了隐患。
但难免会留下漏网之鱼,这些人奈何不了朱元璋,就会想着报复朱允炆。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杀侄夺位,证明朱元璋的顾虑是正确的。只不过此时朝中名将凋零,军队锐气全屋。结果朱允炆的老弱残兵在朱棣的蒙古骑兵冲击下,不堪一击,最终江山易主,大统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