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慈禧害死慈安的传言?

慈安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若问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估计不少文友会说是慈禧太后,当然也会有文友说是慈安太后,这其实并不矛盾,这两位只是主掌权力的时间不同,在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是晚清实际的拍板者,在慈安太后离世后,慈禧太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大权,用一句很网红的话来说“本宫一天不死,尔等永远是妃”。

的确,慈禧太后虽然是同治帝的生母,但是在慈安太后面前她就是个妾罢了。在许多野史小说和一些影视作品中,都说慈安太后之死是慈禧太后暗害的,这一说法风行一时,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颇为怀疑,但笔者最近查询史料,又看了记载此传言的几份含金量较高的野史,发现了一些端倪。

她才是同光二十年的最高决策者

慈安太后出身清朝最厉害的后族钮祜禄氏,她能够成为咸丰帝的皇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位置的空缺,就在咸丰帝即位一个多月前,咸丰帝的继祖母恭慈皇太后崩逝,次日,他的嫡福晋萨克达氏也去世了,咸丰帝登基后,追封这位差一步就可以享受皇后荣光的原配为孝德皇后。

中宫不可无主,于是在咸丰二年初,咸丰帝下令选秀,在养母康慈皇贵太妃的掌眼下,他决定册钮祜禄氏为皇后,随即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钮祜禄氏从贞嫔晋为贞贵妃,又晋为皇后。

贞贵妃钮祜禄氏,质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应地无疆,斯协顺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内治允宜正位乎中宫。—《清文宗实录》

钮祜禄氏虽然是继妻,但也是妻,与妾妃有着天然的不同,咸丰帝的立后诏书中极言其贤德,而钮祜禄氏确实也没有让咸丰帝失望,她操持宫廷琐事、协调六宫事宜十分得体公正,咸丰帝虽然对她说不上十分宠爱,但十分敬重这位贤德的皇后,这也是咸丰帝在临终前命她与懿贵妃钳制八大臣的原因。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清史稿·后妃传》

咸丰帝崩逝后,钮祜禄氏以先帝皇后之尊被封为皇太后,徽号为慈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以嗣君生母的身份也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两宫太后虽然在等级上是一样的,但慈安太后为嫡,慈禧太后为庶,慈安太后在大事上有着最高决策权,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慈禧太后同意,慈安太后不同意,那么此事是通不过的。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策划的辛酉政变中,慈安太后就是最后的决策者,如果她没有下决心扳倒顾命八大臣,此事是难以完成的。

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清史稿·后妃传》

八大臣被扳倒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不少人都认为慈禧太后统治晚清近半个世纪,其实并不准确,至少在咸丰帝去世到慈安太后去世这20年间,慈安太后的权势是高于慈禧太后的,叶赫虽然权力欲旺盛,但是无论是名分还是朝臣心中的德望,她都是越不过慈安太后的。比如在安德海事件中,慈安太后果断下令处决了他,不少人也认为,这也是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安德海事件,在同治帝选后一事上,慈安太后看中了自己的表外甥女阿鲁特氏,慈禧太后则看中了沙济富察氏,按说儿子应该与亲妈更亲近,但同治帝反而选中了阿鲁特氏,这也让慈禧太后很是不爽。

在同治元年到光绪七年的20年间,清王朝处于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利好时期,20年间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收复了被阿古柏入侵的新疆,慈安太后以她的德望调和朝廷各派,调和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在同治帝成年后,她以身作则归政,将政权还给了同治帝,她的才德也受到了朝中群臣的敬重和仰赖,但有人认为,正是慈安太后这些优点,再加上安德海和选后之事,让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动了杀机。

慈安太后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光绪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葬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清史稿·后妃传》

慈安太后去世时45岁,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年纪不算很大,相比慈禧太后73岁去世,就显得更加年轻了,但放眼到整个清朝的后妃,慈安太后的寿数还是比较正常的。

比如咸丰帝的嫡母孝慎成皇后42岁去世,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32岁去世,咸丰帝的养母孝静成皇后45岁去世等等。由此可见,因为年龄而怀疑慈安太后是被害死的,逻辑上并不严谨。

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清德宗实录》

《清史稿》对慈安太后的去世只用了一个“崩”字,其实在历代史书中,对后妃的去世记载大多都很简单,在慈安太后的遗诏中,简单介绍了慈安太后的病情,那是相当简单,说实话,确实是让人疑窦丛生,什么病啊,头天症状很轻,第二天突然加重,然后就去世了,这很难不让人起疑。

除去那些捕风捉影的小说,在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中详细记载了慈禧太后诬陷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木讷不得言,竟然吞鼻烟壶自尽,《清稗类钞》是一部记载清朝掌故遗闻的汇编,虽然名字很高大上,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但只要读过此书就会发现,这部书中有不少记载详述的奇闻,比如慈安太后之死,这段记述有几个疑点:

首先,这段话记载详尽,仿佛亲眼所见,是谁把左宗棠和恭亲王的话传出去的,难道真的有个监视的小太监?其次,从左宗棠的语境来看,他说话时应该是初十(慈安离世当天)或者十一日,但不管是初十还是十一,都不对,因为慈安太后是戌时去世,也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早晨的时候慈安太后还活着;如果是十一日,那也不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初十那天,慈安太后因为染疾,根本没有召见军机大臣。其三,慈安太后三月崩逝,左宗棠年十月才调走,何来过几天就调走之说?其四,这个吞鼻烟壶而死未免也太儿戏了,而且又是谁把这事传出来的呢?所以,此说不足为信。

《崇陵传信录》中记载的就是不少文友十分熟悉的“咸丰遗诏杀慈禧事”,其作者恽毓鼎担任光绪帝起居注官19年,这一身份让他的说法可信度大大提升,但无疑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首先,慈安太后崩逝时,恽毓鼎还不是光绪帝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是从光绪十五年才开始担任这一职务的。其次,恽毓鼎一开始就说是“据说”,可见这也是他途闻之事,而且拿遗诏如此机密之事两宫太后怎么会让外人在场,这事难道还是慈禧太后自己说的?其三,所谓“祖制叶赫不得备椒房”纯属虚妄,没有任何证据记载,况且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是叶赫那拉氏,可见此事无稽。所谓叶赫诅咒不过是晚清的一则谣言而已。(猴格大人曾就此撰文辟谣,辟谣:叶赫那拉氏的诅咒是真的吗?假的,那只是小说家的杜撰)

其四,此故事逻辑有问题,按说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的举动应该是心存感激,况且慈安已经没有遗诏了还怕她做什么,为何又会立刻命人毒杀。其五,恽毓鼎从心底里认为光绪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的君主,对慈禧太后的横加干政十分不满,这部书难免有其对慈禧太后的抹黑。由此可见,这个传言也纯属虚妄。那么慈安太后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呢?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

在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记载,初十那天慈安太后因染病没有见军机大臣,翁同龢的记载轻描淡写,显然他也没有预料到慈安太后会因为“偶尔违和”而崩逝,想来他听闻慈安太后崩逝时也是惊诧万分,而且也难免有所怀疑,于是在慈安太后崩逝后,他去记下了慈安太后的脉案等。

“晨方:天麻、胆星;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仙逝。”—《翁同龢日记》

根据后人对中医专家的咨询,翁同龢所记载的慈安太后病状应该是脑中风,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慈安太后也并非突然发病。

慈安太后在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两次发病,同治八年那次,翁同龢记载“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可见慈安太后的心脑血管病是旧疾。在慈安太后去世前,因为慈禧太后生病,几个月来都是慈安太后单独秉政,或许正是在这种高压之下,引起了心脑血管病的急性爆发,从而使得慈安太后猝崩。这种急性心脑血管病在现今也是极为棘手的病症,何况是当年。

那么,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来了,翁同龢有没有可能造假呢?

其一,翁同龢之所以去找慈安太后的药方和脉案说明他自己就对慈安太后之死有疑问,他或许也将这些脉案、药方给当时的医者看过,既如此,他肯定也能知道慈安太后确实是病死;其二,众所周知,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是帝党成员,在某种程度来说,他站在了慈禧太后的对立面,他是不太可能给慈禧太后开脱的。

通过对两个重要传闻的澄清和对翁同龢记载的研究,我们已经可以得出慈安太后确系病死,并非是被慈禧太后所害,那么,为什么这个传言传播如此之广呢?

传言何以传播?

客观来说,慈安太后之死的确非常突然,这也确实容易引起外人的猜疑,连翁同龢都难免起疑,更何况其他人,这也就为流言的传播奠定的基础。从犯罪学来说,一个人死了,如果是他杀,最有可能的作案对象就是从死者之死获益最多的人,而慈禧太后完全符合这一定位。

慈安太后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是慈禧太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慈安太后虽然生性宽和,但她的优势是慈禧太后不能相比的,换言之,她就坐在那里,即使一句话不说,慈禧太后也不敢过分胡为。

慈安太后离世后,慈禧太后放开了手脚,在三年后的甲申易枢中罢黜了恭亲王等人,彻底大权独揽,慈安太后奠定的崇尚简朴的宫廷风气也被慈禧太后打碎,清王朝就在慈禧太后的带领下一去不还。正因如此,这个传言有了相当充实的土壤,自然会遍地开花。虽然翁同龢的一生颇有争议,但就史学来看,他的日记的的确确解开了晚清史学界的许多谜题,而这或许就是他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做出的特殊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