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朝皇帝和匈奴女人,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匈奴女人很美,还会打扮自己,让女人着迷的“胭脂”,最早就源自匈奴。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河西走廊,他们的折兰王、卢胡王就盘踞在焉支山一带。焉支山不仅水草肥美,而且还生长着一种叫做“红蓝花”的植物。红蓝花的花瓣中有黄与红两种颜色,将花瓣捣碎,然后将黄汁淘去,凉干、研末,最终制成一种鲜红的颜料。
匈奴女人用这种颜料涂抹面颊,可使面部红润、细腻、皱纹消失,整体皮肤既有光泽又富弹性。当然,这种化妆品来之不易,故非常珍贵,最早专由单于阏氏(yanzhi)使用,后来才风靡匈奴全境。当这种天然颜料传到中原,于是便有了“胭脂”一词。
提到胭脂,脑海中立刻会浮现一幅图画:一位秀发飘逸的美女倚窗而坐,对镜梳妆,一双纤纤玉手来回在脸上涂抹着胭脂,最后发出婉儿一笑。而这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就不能是匈奴人吗?所以可以想象得到,匈奴女人在妆扮方面之精致、用心,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女子。而她们的美,更素有一种大自然的亲切感。
那么,既然匈奴女人很漂亮,同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什么不愿意娶匈奴老婆呢?
一、这是一个逻辑错误,不是愿不愿意娶的问题,而是娶上娶不上的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汉朝为什么同匈奴和亲。纵观汉、匈和亲的由始根源,是建立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也就是说,正是有了刘邦在白登山吃了败仗,继而恐惧对方30万骑兵骚扰汉境,而汉朝当时还不具备驱逐匈奴的实力,所以在一系列对自己不利的条件之下,汉朝才想到用“和亲”来促成同匈奴的和睦关系。何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也不是单纯的嫁位公主过去就解决问题,而是还需要附带丰厚的嫁妆过去,后续的贡品也需源源不断送抵对方。如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和亲过程。
试想,如果汉朝不惧匈奴,何至于又是金银珠宝,又是漂亮公主、一个劲儿的白送对方。难道是吃多了撑的?所以,每提及汉朝的和亲,多包含一种情绪在里面,那就是无奈的屈辱。反过来讲,匈奴在享受这一优待的时候,必怀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他们眼中的汉朝是卑微的。
所以,正是由于和亲的性质决定了匈奴单于不会主动将他们女人或女儿嫁给汉朝皇帝。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地位之后,主动提出和亲的是匈奴人,但一概遭到拒绝。到了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想娶宫女王昭君还得先后跪拜两代君王。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地位决定结果。因此反过来讲,即便当时汉朝皇帝真想娶匈奴女子做老婆,匈奴单于也不一定愿意嫁。
二、和亲是汉朝的一种谋略,反过来不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初的和亲是一条计谋,而不是讨好匈奴的一个手段。还以汉初为例,当刘邦为匈奴之患忧心忡忡的时候,大臣刘敬(原名娄敬)说:“陛下,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就是不知道您能办到不?”刘邦说:“只要能给大汉边境带来安定,我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刘敬说:“甚好,陛下您可以将新生女儿嫁给冒顿,然后再带上贵重的礼品,如此一来冒顿必会珍惜公主,立她为阏氏。将来公主生下儿子,还会成为单于的继承人,到时外孙单于还能和外公皇帝为敌吗?”
显然,刘敬最初提出的“和亲”就是一条让匈奴单于成为汉朝子孙的计策。当然,后来刘敬又做了补充。他说,如果嫁去的不是真正的公主,那么单于也会知道,到时效果就打了折扣。后来,刘邦还是没有嫁女儿过去。因为他只有一个女儿,而且早已嫁人,再说又遭到吕后的坚决阻拦。既然和亲的初衷不过是一条计谋,那么反过来讲,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岂不也是中计?既然汉朝公主能让匈奴王子变汉朝子孙,那么匈奴公主为何就不能使汉朝皇子变匈奴子孙呢?所以说,如果汉朝帝娶了匈奴老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观念问题,汉朝皇帝轻视匈奴
尽管汉朝前期不敢主动去招惹匈奴,但是举国上下都有一种轻视蛮夷的思潮。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外国人就是夷狄,身份同自己没法比。如果娶了他们的女人,好比主人娶奴婢一样丢人。所以,如果皇帝娶匈奴老婆就等于自降身份,好比是一种“自污”。即便是普通百姓,娶外了外国老婆也是不能拿出炫耀的,否则会被鸡蛋、白菜叶子糊一头。这就是一种古老的“尊王攘夷”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到了开放的唐朝还有“市场”。
公元698年,被废的中宗李显被迎回京城。不久,后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遣使到洛阳提亲,说自己有一女儿,想成为武则天的皇子妃。如果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可是当场就遭到许多大臣们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堂堂武周皇子不能娶藩邦之女为妻。所以,最后武则天将侄孙武延秀派往突厥和亲,结果突厥可汗大发雷霆,不仅不嫁女儿,还扣押武延秀,甚至还反奚落武则天“小门小户”,出身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