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已经死了,为何尸体还被糟蹋?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让正在剑阁苦战钟会的姜维愤怒不已,但也只能是臣随主辱选择投降。但姜维很快看出了司马昭任用钟会、邓艾两人攻打蜀国之中的奥妙,便从中挑拨离间,让魏军将领之间发生了内讧和自相残杀。得胜思归的魏军将士,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向了姜维,在他死后还剖开他的肚子查看他的胆囊。人已死亡,魏兵为何还要如此糟蹋他的尸体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对胆囊这个器官的认识

古人认为,胆为六腑之首,“中精之府”,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肾志为恐,肝志为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胆汁由肝的精气所化,而肝主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所以,人的怯懦、惊恐、好斗、愤怒等症状,往往被认为与胆这个器官有关。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於胆也。”古人认为胆这个器官能决定人的决断能力和人的魄力、勇怯程度。如:形容一个人勇武有魄力时,会称之为“浑身是胆”“胆大包天”;形容一个人怯懦畏缩时,会称之为“胆小如鼠”“胆颤心惊”,等等。

在把“胆”这个器官看成是“心理素质”“勇敢”的来源后,,古人得出结论:既然胆这个器官能决定人的勇敢和怯懦等因素,古人便认为胆囊大者必然更勇敢、胆囊小者必然很怯懦。于是类推,在面临重大危险和生死攸关的关头,胆大者敢于冒险,于是“胆子一横”便豁出去了;胆小者畏缩不前,甚至“肝胆俱裂、胆裂魂飞”了。

魏兵为何剖姜维的肚子看他胆囊

姜维不仅有勇有谋,胆量也确实大。在看到无法挽回刘禅投降的事实后,便打起了挑拨钟会、邓艾之间内讧的主意,通过在魏军中挑拨离间来达到恢复蜀汉目的,这个计划可谓是胆大包天了。运用这个计谋,对姜维来说,是九死一生,不成功必成仁!死都不怕的人,胆子还不够大吗?

然而,姜维还是错误地判断了魏军的形势,在深谋远虑上不如司马昭。司马昭在让钟会、邓艾二人西征蜀汉时,就已经看到了“二士争功、不久自死”的结局,也是司马昭如此设计和希望的,既灭了蜀汉,又除去功高震主的功臣,一举两得。姜维呢,只是看到了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和不服气,进而制造魏军内部局部的内讧和混乱,就是这一乱,让魏军官兵就看透了看明白了是姜维的“从中作梗”。

司马昭在出兵伐蜀时,西曹掾邵悌提醒司马昭防兵变,但司马昭已是胸有成竹,“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 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耳。”魏兵在得胜之后,人心思归,在看透了姜维诱惑他们造反、耽误他们归家之路时,一方面对姜维的行径无比痛恨,一方面又万分惊讶于姜维在万军中的胆大,世上竟然有如此不死心的人。乱军在杀死姜维后,魏兵们怀着痛恨和好奇的心理,一定要看一看这个胆大的人胆子到底有多大,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载:“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为什么会如此虐待仇人的尸体呢?这在春秋后期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在攻破了楚国后,伍子胥为泄私愤,掘开楚平王坟墓,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成为“鞭尸界”的鼻祖。不能从活人身上报仇,就是人死了也不放过,魏兵大概是演绎了伍子胥报仇雪恨办法。

结语

人的胆囊作为一个器官,大小并不能决定人胆量的大小,它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消化,和胆量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古人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容易从身体的感受来联想胆囊这个器官的作用,故而认为胆囊大者胆量大。姜维九伐中原,魏兵连年征占,让魏兵非常痛恨,尤其是在蜀汉已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然在挑拨造反,甚至会让他们变成无家可归的造反者,痛恨之余,他们用出了最残忍的开膛剖腹的方式来报复姜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