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元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常言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总是翻脸无情,忘恩负义。历朝历代因为功高震主而惨遭杀害的功臣史不绝书。尽管他们试图用各种方式避免遭受厄运,但是正如墨菲定律所说,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今天我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元勰,他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被封为彭城王。元勰相貌英俊,文武双全,博览群书,能诗能文。而且他非常有政治才能,经常协助哥哥孝文帝治理国家,是孝文帝的得力助手。当初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的时候可谓是阻力重重,朝中不少顽固的老臣坚决反对。孝文帝的亲戚中也没有几个人支持。只有元勰极力支持孝文帝改革,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不遗余力。可以说,北魏汉化改革能够开展下去,元勰是第一功臣。
元勰不仅处理国家大事是一把好手,带兵打仗也屡立战功。尽管元勰如此出类拔萃,但是他为人非常低调谦和,不管对谁都是谦恭有礼,从来不摆架子。另外元勰生活简朴,洁身自好,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懈可击。
尽管孝文帝雄才大略,可惜天不假年,他南征途中得病。元勰和孝文帝兄弟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孝文帝病重期间,元勰整日衣不解带地在病榻前伺候,以至于没时间打理自己的仪表,蓬头垢面。每次喂饭喂药元勰都要先尝一尝,觉得不烫嘴了才喂给哥哥。更有甚者,元勰效仿当初周公为周武王祈福的事儿,到汝水之滨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保佑哥哥早日康复,如果不行,宁愿用自己的命替换哥哥的性命。
可惜老天爷是聋子,听不到他的祷告。孝文帝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临终前把太子元恪托付给元勰,对他说:“我快不行了,太子还很年轻。我平时最信任的人就是你,你要像霍光辅佐汉昭帝,诸葛亮辅佐蜀后主一样的辅佐太子啊。”元勰听了这番话以后,除了感动之外,更感到了惶恐。太完美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元勰明白,因为自己太优秀,已经受到了朝中不少人的忌讳。他经常能感到背后好像有很多双恶毒的眼睛盯着他,这使他如芒在背。元勰深知朝廷乃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他流着泪对孝文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臣的功勋和爵位都那么高,难免功高震主。当年周公,霍光有旷世奇才,还是免不了遭到君王猜忌,何况臣生性愚钝呢。”孝文帝非常理解弟弟的担心,于是他临终前给太子写了份诏书说:“等我百年之后,你要允许皇叔隐退,千万不可猜忌他。”
公元499年,孝文帝元宏驾崩,太子元恪继位,就是宣武帝。宣武帝想任命元勰为丞相,可是元勰深知高处不胜寒,早就厌恶了身处朝廷最上层,所以一再推辞。宣武帝于是封他为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等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依然是朝中一品大员。元勰依然坚辞不受,宣武帝一再下旨,元勰没无奈,只好上任。
尽管元勰心中惶恐不安,害怕功高震主,一再提出辞官归隐。甚至三番五次地拿出孝文帝遗诏劝说皇帝。但始终没能打动宣武帝的心。宣武帝总是说:“皇叔啊,您是朝中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人,朕不依靠你依靠谁啊?您可不能撇下朝廷大事不管啊。”无法摆脱是非之地,元勰心中凄凉,经常叹息不已。
世间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即使元勰小心谨慎,极力防止自己功高震主。怎奈他能力太强,威望太高,朝中大臣和黎民百姓有口皆碑。想要掩盖光芒,避免猜忌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个人的存在,使得元勰的处境更加危险。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国舅高肇。
高肇这个人没有一点才能,仅仅凭借着国舅的身份,再加上有点小聪明,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宣武帝执政后,变得昏庸无能,刻薄猜忌,爱听奉承。高肇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在朝中为所欲为,凡是跟他有矛盾的大臣和皇族,高肇都会想方设法地迫害他们。朝中没有人不恨他,但因为他得宠,在皇帝面前说一不二,大臣们敢怒不敢言。
高肇有个侄女名叫高英,是宣武帝元恪的妃子。这个女人长得美艳无双,宣武帝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很快就冷落了原配皇后于氏,把万千宠爱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高英虽然长得千娇百媚,可为人跟他叔叔一样狭隘而狡诈,而且野心勃勃,总想自己当皇后。高肇当然也非常希望女儿能入主东宫,母仪天下。这样他自己就荣升为国丈,权势更加无人能及。公元507年,于皇后突然暴病身亡,死因不明。就连三岁的小皇子元昌也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很多人怀疑是高英和高肇合伙暗杀了她们母子。
于皇后一死,宣武帝就想立高英为后。高肇见风使舵,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自己的侄女。可是这其中的猫腻瞒不了元勰,聪明的他早就洞察了一切。心说这种心狠手毒的女人怎么能当皇后?于是极力反对,百般劝阻。
这一来,高肇恨元勰恨得咬牙切齿,欲杀之而后快。高肇不断地在宣武帝面前说元勰的坏话,使得本来就猜忌元勰的皇帝对他越来越讨厌。正好当时宗室王元愉联合南梁起兵造反,高肇于是污蔑元勰是元愉的帮凶。宣武帝一开始不信,后来在高肇的百般构陷下,他终于相信了,同意高肇用毒酒赐死元勰。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九月的一天,皇帝假意宣元勰参加进宫饮宴。刚好那天元勰的妃子李媛华给他生了个可爱的大胖小子。元勰正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爱抚的时候,接到了旨意。他马上就明白了:这分明是鸿门宴,去了凶多吉少。此时的元勰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妻子,舍不得离开刚出生的孩子啊。元勰一再恳求皇帝派来的使者说:“今天我老婆生孩子,我能不能在家陪她?”使者就是不同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赴宴。临行前,元勰拉着李媛华的手,流着泪说:“我这一去,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你要多多保重,好好照顾我们的孩子。”李媛华也舍不得让丈夫去跳火坑,可惜皇上说的话就是圣旨,明知是火坑也非跳不可。这一去就是生离死别,夫妻相拥而泣。
元勰在使者的催促下,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赴宴。举杯浇愁愁更愁,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元勰觉得味同嚼蜡,只是把郁闷融化在酒里,一杯接一杯地喝。等到夜里他已经醉眼朦胧,被人安排到别的房间里休息。
过了一会儿,高肇命令心腹元珍带着武士和毒酒进入了元勰的房间。对元勰说:“你身为国家功臣,当今皇叔,竟然谋反。皇帝有旨,命令你饮毒酒自尽。”元勰的心都凉了,眼泪夺眶而出。对元珍说:“我忠于朝廷,到底因为什么要被杀。如果能让我面见皇上,我死也瞑目了。”元珍说:“到现在你还见什么皇上,把酒喝了就是了。”元勰说:“我是冤枉的,我没有谋反,我要面见皇帝,跟他解释清楚。我想皇帝盛名仁慈,一定能赦免我的。”傻傻又可怜的元勰啊,到现在还对皇帝抱有一线希望,不明白真正想要他命的人就是皇帝本人。
武士拧眉瞪眼,犹如凶神恶煞一样地看着元勰,用刀把狠狠地敲元勰的头,元珍也说:“你快喝,难道你想抗旨吗?”元勰悲愤欲绝,眼中流泪,大声喊道:“皇天,我忠于国家,难道也要被杀吗?”武士又用刀把儿狠狠地打他,元珍也一脸坚决地盯着元勰。元勰终于绝望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不一会儿就带着深深地遗憾气绝身亡。死的时候年仅36岁。
高肇命人用被子包裹住元勰的尸体,用车运回府邸,谎称元勰在宴会上饮酒过度,暴病而亡。李媛华抱着丈夫的遗体号啕大哭,咬牙切齿地骂到:“高肇,你妄杀忠良,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你终将不得好死。”元勰死后,上至满朝文武,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贤王而且悲叹惋惜。
皇帝一向翻脸无情,不念忠诚。元勰尽管千般小心,万般谨慎,还是逃不掉皇帝的猜忌,小人的构陷,最终悲剧收场。有这样遭遇的人元勰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就是封建社会能臣的无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