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公务员,就相当于明朝的各级官吏。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可以有三种途径当上官吏,那就是通过荐举、学校以及参加科举考试“三途并用”的方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首先说说荐举的途径。早在元朝的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占南京之后,就在南京创建礼贤馆,广招四方耆宿、儒士。正式立国之后,为了急于搜集治国的人才,更是多次下诏求贤。主要是各地的官员在自己的管辖区域之内,访贤求士进行推荐,当被推荐的人才到达京师之后,朱元璋就亲自策问,评审优劣,随后进行任命。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荐举是任用官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1373年,至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85年12年左右的时间内,荐举更是明朝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那时候的人如果想要当官,只要有人肯推荐你就行。所以经常有人前天还居住在山林岩穴、穷乡僻壤之地,转眼间即为高官大僚,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有一个叫作严震直的人,因为是富裕户而被任命为粮长,因为每年押送粮食到京师,都能按时无损失地完成任务,朱元璋嘉奖他,在1390年的时候授予他通政司参议的职务,后再迁为工部侍郎,到1393年的时候,竟然晋升为工部尚书。
在荐举贤才选拔官吏的同时,朱元璋开始逐步建立科举取士的制度,期间先是利用学校这一过渡的形式。先是在龙凤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65年的时候,他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城创办国子学。让各地官员想办法鼓励本地优秀人才好好学习,好将来参加国家举行的科举考试。在公元1382年的时候,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此后该名称一直延续下来。而在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时候,朱元璋命令在全国设立府、州、县学,此外还有宗学、社学以及武学,一时之间,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国子学或者是国子监的学生叫作监生、岁贡生,这些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等书,学生以文学优劣分为六个等次,等达到最高等级之后,经过考试,也是按照学分制计算,成绩及格者便可直接任官。才学极优者,还可破格任命。任官也没有一定的资历顺序,最低的是从九品的教授和无级别的教谕、吏目,最高的也可以直接擢升为从二品官职。
不过,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大量的任用监生为官,同荐举的措施一样,都是带有应急的性质,也没有制定出固定的标准,甚至于出现了才入学几个月就当官吏的现象。于是,等到国家形势稳定下来之后,在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五月的时候,朱元璋开始推行科举考试的方式,“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不得与官”,还下令试行3年。然而刚开始效果不是很理想,出现了很多眼高手低的书呆子,考试成绩很好,可是实际工作能力很弱。朱元璋气得大骂,“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一气之下停止了科举考试,改为只是实行察举的办法。直到洪武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85年才又恢复了科举制度,此后再也没有变化。
可见,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因为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朱元璋急需人才帮助他重建统治秩序,治理国家,所以荐举、学校和科举考试并行不废,那时候的人想当公务员的话,机会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