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何迟迟不敢称帝呢?他是怎么考虑的?

皇帝是封建王朝权利的顶峰,坐上皇位就相当于拥有了当时最高的权力,能享受到最顶级的资源。

在秦朝之前,政治家都向往着王位;在始皇帝创立帝制之后,权力者就觊觎着这个叫皇帝的位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想处在权力的巅峰。毫无疑问,权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具备吸引力的,庸才如袁术,贸然称帝受到四方攻击,最终败亡。其他诸侯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但是,三国时期,就是有这么几个人,竟然抗住了权力的诱惑,即便天下大势已经明朗,也没有登上九五至尊。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想法是如何。

三国时期有谁掌握大权,却不慕帝王的虚名呢?曹操,司马昭都是这样的人。我们一个个说过来。先说曹操,英明神武的魏武帝,自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历经数十载,消灭了所有中原、河北、关西等处的诸侯,仅剩下刘备,孙权割据一方,最终天下三分,最大的一块归属于曹操。

魏国始终处于压制其他两国的地位,这么雄伟的战绩,没有令曹操迷失本心,没有使得曹操骄傲自大,因此,曹操冷静分析了称帝的优缺点。

曹操称帝可以带来的优点十分喜人。帝王的名号能够给曹操带来前所未有的名望,皇帝象征着号令天下的权威,立刻就能压制刘备、孙权一头,这面充满号召力的旗帜,可以使曹魏名正言顺地做许多事情。但是,相对比优点,称帝的缺点要比较大。

我们相比较于曹操儿子曹丕称帝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能够知道称帝会带来什么恶果了。首先,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紧接着也称帝,孙权为了能够免于遭到刘备的攻击,才勉强归附与魏国,实际上也是形似神不似。

这就抵消了称帝带来的名望好处,甚至,还给了刘备他们名正言顺登基的理由,最令曹魏麻烦的是,大汉的影响力虽然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愚忠大汉的曹魏臣子依旧不在少数,刘备接过大汉的旗帜之后,这些愚忠的大臣就会趁机对曹魏做些小动作,导致曹魏对阵西蜀的时候,一直都是采取战略防守,这就是因为,曹魏的内部不够稳定,称帝之后,曹丕疲于应付解决那些内忧,便顾不上外患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昭,那么蜀国诸葛亮的北伐,也许会给曹魏带来致命一击。

这就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后世李善长为朱元璋定下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寓意就是,在积攒的足够的实力之后,再去图谋帝王的虚名,务实不务虚的曹操就是这么想的,昔日周文王已得天下三分之二,还未登上大位,而今他曹操便要做那周文王,虚名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天下一统的结果,才是曹操最想要得到的,因此,收到周文王的影响,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

再看司马昭,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不说司马懿或是司马师不称帝,要说司马昭呢?因为实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都不具备司马昭可以称帝的条件,司马懿在曹魏时,光是和诸葛亮周旋就耗费了十数年,后来外患好不容易解决了,曹爽又开始专政,压制的司马懿喘不过气来,司马懿费尽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归司马氏,内忧外患平定之后,司马懿该称帝了吧,不不不,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六七十岁了,年弱体衰,即便他有野心称帝,也没有身体支持了,所以,司马懿没有称帝是必然的。司马师就更不必说了,接过父亲大权的他,竟然在一次征讨东吴的过程中,被反叛的文氏父子袭击,导致旧疾复发,还没能发光发热,就早早去世。因此,司马昭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重要人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野心方面来说,司马昭不逊于任何一位觊觎皇位的野心家。从实力上来说,司马昭不同于曹操,他已经完成了统一西蜀的大业,剩下的东吴孙权已经到了烛火残存的时候,一系列昏招令东吴彻底丧失了和司马昭叫板的能力,只待时机一到,司马昭便可收复东吴。两者皆具备的情况下,司马昭依旧没有称帝,这令人匪夷所思,却也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司马昭行的是谋反,篡位的事情,这在传统观念中是广受诟病的,司马昭虽然掌握大权,但他依旧打的是曹魏的旗帜,甚至消灭西蜀,杀害邓艾、钟会都是借助曹魏的名义,此时称帝,无异于自相矛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司马昭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比极具风险的贸然称帝,司马昭选择了一条更为和平的道路,在等待时机收复东吴的时候,司马昭为其儿子司马炎的登基做足了铺垫,为司马家的上位巩固了政权,整合了领导核心,甚至百姓的民心也开始向着司马家,因此,司马炎才可以顺利称帝。当然司马昭没有称帝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由古至今野心家都无法避免的--死亡。

曹操,司马昭都是聪明人,他们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为一个虚名所困扰,去做一些现在的你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否则,只会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