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汉景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景帝,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汉景帝作为一个皇帝,杀功臣,杀外戚,杀权臣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有人挡在皇权的路上,那么皇帝就有一万个理由杀了他。更何况当臣子做了一些特别犯忌讳的事时,他就非死不可了,文帝时期周勃不也发出了“吾今始知狱吏之贵”的感慨,更何况,你们所谓景帝的“寡恩刻薄”也大多针对的是勋贵官僚,圣天子垂拱而治,官场上“众正盈朝”,地方上乡绅士大夫其乐融融,所有既得利益者们一团和气,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盛世?

你们难道不知道一个国家稳定真正依靠的还是中层人民的力量,中国古代多指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就是所谓的“良家子”,相比之下,景帝时期百姓的生活压力还是比较轻松的,至少比武帝时期轻松,武帝晚期国家经济已经濒临崩溃了(告缗、白鹿币),各地都出现了叛乱的情况,景帝时期国力也大有提升,没有文景这么多年的积蓄,且内部诸侯王势力大有削弱,武帝怎么能安心的征伐四方,说到武帝,人们大多夸耀他的功绩而将他神话。客观来说,武帝朝人才济济,君臣携手,洗雪了汉朝开国以来的平城之耻、吕后之辱,帅师伐国,北擒单于问罪于前,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人能够与之媲美。

但其实关于武帝的庙号,是宣帝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需要而上的庙号,夸耀祖先的功绩而巩固自身权力的合法性,武帝在位时,一纸告缗令使国家商业停滞倒退,发行白鹿币使国家公信力受损,寻仙求丹,大建宫殿使国库空虚,文景两代积蓄都被挥霍一空,有人或许会说国库空虚是因为武帝征伐匈奴、三越、朝鲜所致,但是通过资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如果不是他的奢侈和好大喜功,汉朝当时的经济也不至于近乎崩溃。

不可否认的是,文帝景帝给武帝留下丰富的帝国根基,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综上所述,我认为,评价一个皇帝在位的得失并不在于他私德如何,而在于他在位时所推行的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他治下的百姓生活是否安康,我们不能以现在普世的价值观来要求当时的主流思想,更不能以一群腐儒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皇帝。

翻阅史记的十二本纪,你会发现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的文风和其他十本纪截然不同,而且和其他的世家,列传的文笔也大相径庭。像战国秦朝离武帝朝那么久远的年代,司马迁手中掌握的可靠性史料更少,却能让读者读到这些前代风云人物时觉得身临其境如见真人,每个历史人物描写得如现代武侠小说中一样情节扣人心弦,这主要归功于太史公高超的文笔,尤其是你读孝文本纪,你会被汉文帝一句句上谕中透露出来的德治仁政深深地打动。

但是一翻到孝景本纪,就只有聊乏味的记录历史事件,到最后太史公曰按例要给评价了,他也只是称赞孝文大德,七国之乱的错更是推在了晁错身上。孝景只是带过一笔,这已经很能说明态度了,司马迁对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两代的态度都相当不认可,但你不敢也不能当面指责当朝天子,所以干脆不予任何评价,只是简单的罗列客观史实,更何况,孝景本纪和上本纪是被汉武帝看过后要求删改的,骂晁错,上司不好骂当然只好让手底下办事的人背锅啦,司马迁是一个典型的黄老信徒,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从他对吕后和汉文帝的高评价就看得出来,吕后作为当朝反动派,他却敢对吕太后的治国政绩不惜笔墨大加赞扬。

汉景帝虽然也沿袭了他父亲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但很明显他身上没有像他父亲一样贯彻了完美的老子思想,七国之乱的确是场完全可以避免的兵灾。因为汉文帝时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寡其力,这是后来主父偃推恩令的原型,这招分封土地给诸王庶子的效果等于肉烂在锅里,时间会帮你解决很多问题,假以时日,最多两三代人的功夫,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就会自动土崩瓦解,如果说这招温水煮青蛙是上策,那晁错给汉景帝出的削藩纯粹就是下策了,同样是贬抑功臣,汉文帝只是让周勃下狱受苦最后还保他侯爵安享晚年,汉景帝是直接让周亚夫饿死在牢狱。在最后,我想说,汉景帝是明君还是昏君,都是见仁见智的的看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