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屈原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前278年,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与强硬的外交之下,楚国先是失去上庸、汉北,后又丢掉郢都。大难临头,唯恐性命不保,楚顷襄王带着一群贵族仓皇逃难。
唐玄宗李隆基在兵临城下之际,也选择了出逃;靖康之变中,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亦是南迁建立南宋。于理,留下了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情,却是狼狈不堪。
完美主义的屈原,第一个接受不了。
观察屈原这一生,可以被两样东西贯穿,一为义气,一为完美主义。
周显王四十八年,秦军小范围地骚扰楚国边境,那时屈原19岁,积极组织起家乡乐平里的百姓抗敌,一面高谈阔论进行思想激励,另一面严谨地讨论策略。彼时,他无官无职,却认为身为贵族,应主动承担起“保护弱小”的义务。
楚怀王听说屈原贤能,于是召其为官。那时,怀王刚刚34岁,坐上大王不过8个年头,满怀抱负,尚可以雄心壮志描述未来,君臣契合,在前320这一年,屈原当上县丞 ,并把自己的全部交付给眼前这位“看上去还不错”的大王。
屈原最受重用的时候,出使五国进行外交,在国内展开大范围的改革活动,由于打破本来的利益格局,因此招来许多人记恨。当时的上官大夫便屡次向楚王进献谗言,致使屈原降官,成了三闾大夫。
之后,这对君臣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扔,一个随”。
前313年,屈原流放汉北,与此同时,楚军两次伐秦,大败,汉中沦陷。
前312年,楚军再次损兵折将,国家内无人可用,屈原被重新开启,出使齐国求援。
前310年,屈原从齐国归来,却遭到楚王无端疏远,逐渐无法参政。
前308年,屈原定居郢都,专心教学。
前304年,流浪在汉北,他前半生致力于抗秦,而彼时楚国的走势却是与秦交好,虽身处山野,却心系庙堂,郁郁不得志,作《九章》。不久,又作《离骚》。
前299年,秦王宴请楚王,怀王准备赴会,屈原从汉北的流放之地赶回,力荐此行凶险。
按理说,君臣已经失和,屈原为何还会竭尽全力维护怀王?出于对家、国、君的义气。
再来看他的完美主义。
猜测人的性格,无外乎两个途径:言,行。
言,可看诗词歌赋,行,就要研究政绩了。
碍于一路跌跌撞撞,还未正式出手,就被奸臣或者官方制止,所以 屈原人生中真正拼尽全力做的,唯有变法。
包含六个方面:1,奖励耕战,增加赋税和装备。2,推举贤能。3,增强君臣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系。4,禁朋党。5,赏罚分明,贵族犯错与庶民同罪。6,用法律遏制贵族的投机和巧言令色。
不难发现,屈原的变法致力于使国家变好,实质上则试图冲破根深蒂固的社会风气,即世族大家垄断资源,不思进取。
清代末年的戊戌维新,也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美梦,遭受权贵疯狂反噬,不出百日,维新破产。
于是,我们知道,改革都是一点一滴缓慢进行的,而在封建社会中,手无兵权的学子推行改革,无异于飞蛾扑火。
可是屈原还是做了,不仅做了,还是背负着贵族大家的仇恨,为楚国设计出一个诺大的蓝图。这即是完美主义。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楚顷襄王的逃亡,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要看到,彼时楚国已经失去大面积的土地,即便能够东山再起,也损失元气,无法恢复昔日盛况了。
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曾来往各国使臣之间,也曾用变法耕耘,齐国礼贤下士,开辟学子风华;秦国商鞅变法,系统飞速运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队强悍无比。屈原规划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也期待着一个改变。然而结局是,不得善终,连大王都盖着头逃跑了。
他能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