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一落千丈,即使是平定后,它遗留下的病根也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唐朝。战乱虽然被平息了,但留下了藩镇割据这一后遗症。整个国家的政令不通,朝廷成了摆设,各地藩王都成了土皇帝。虽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令唐朝四分五裂的地步,但是也使得朝代的风气稍显颓废。武元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族侄,官至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是唐高宗与武周时期的诗人,擅长写文章,官至考功员外郎;他的父亲武就曾担任殿中御史,也擅长吟诗作赋。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武元衡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很高,但与唐朝许多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不一样,武元衡的诗歌并没有他们出众,但他的仕途之路十分顺利。
建中四年,26岁的武元衡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武元衡似乎是天生的政治家,金榜题名后担任华原县令,后来得到唐德宗李适的赏识,提拔他担任比部员外郎,这是中央官吏中的要职,又因为工作十分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唐德宗十分了解武元衡的才华,武元衡46岁时升迁为御史中丞,经常与唐德宗讨论国事,德宗称赞武元衡有宰相的才能。
永贞元年,唐德宗去世,唐顺宗继位。唐顺宗继位后,急于改变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局面,启用了主张改革的“二王刘柳”。他们打着改革派的名义,邀请武元衡加入朋党,却遭到了拒绝。正因为如此,武元衡被诽谤陷害,他被罢职后改任太子右庶子。
武元衡是十分幸运的,唐顺宗只做了一年的皇帝便逝世。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他对于武元衡也十分欣赏,再次让他担任中丞相、户部侍郎。
元和二年,高崇文平定了蜀地的叛乱,充当剑南西川节度使。但是他打仗可以,在管理方面却有些力不从心,唐宪宗只好派武元衡前往西川管理地方政务。高崇文离开前将当地的金银财宝、歌姬舞女、军用物资、能工巧匠等全部搜罗一空,武元衡到任时,面对的几乎是一座空城,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一切都百废待兴。
武元衡在当地百姓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要在三年内充实府库,让百姓富起来。武元衡选用贤才、安抚黎民、制定新规,在他兢兢业业的治理下,蜀地又恢复以往的繁荣,当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
元和八年,武元衡返回京城,依旧担任宰相,当时同为宰相的李吉甫与李绛经常吵得面红耳赤,而武元衡对此不偏不倚,深得唐宪宗的信任。也许正是这份信任,武元衡一直坚定地支持着唐宪宗,致力于削藩。武元衡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他辅佐唐宪宗对藩镇以武力讨伐。这样强硬的态度对于藩镇而言,是威胁存亡的弊端,他们对于武元衡十分痛恨。
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谋反,唐宪宗派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这一行为引起了一些割据势力的恐惧,于是他们决定刺杀以武元衡为代表的主战派大臣。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大唐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时年五十七岁,追赠司徒,谥号忠愍。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逃过一劫但也身受重伤,后来他继任宰相之职,并统兵平定淮西叛乱,算是为武元衡报了一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