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是什么形象?连雍正都佩服的清朝名臣

孙嘉淦是什么形象?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交战,赵国连丢三座城池,不得不向齐国求援。最后诞生了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位高权重者,都不好劝。因此,古代有一种臣子,被人称为“谏臣”,以敢于向皇帝提建议而出名。例如唐朝李世民时期的魏征,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宋朝宋真宗时期的寇准;明朝嘉靖时期的海瑞等,都是著名的谏臣。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大臣不怕得罪人,因敢说真话而出名,连雍正都佩服他的胆量,此人就是孙嘉淦。

孙嘉淦是陕西吕梁兴县人,字锡公,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名臣。孙嘉淦的祖父曾是明朝末年的县令,后来归顺清朝。孙嘉淦的父亲名叫孙天绣,孙嘉淦功成名就后,曾说过,他此生最难忘的,是父亲的一顿饭。

孙嘉淦的父亲孙天绣是当地有名的士绅,他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其余三个儿子孙鸿淦、孙嘉淦、孙扬淦都考中进士。三个儿子都中进士的情况,在中国历史十分罕见。因此孙天绣在当地非常出名,同时也能看出,孙天绣教子有方。到底是什么事情激励孙天绣教育出三个出色的儿子的呢?

原来,在清朝康熙三十年,山西兴县有一位姓尹的书生在乡试中夺得山西省第一名(解元),此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非常注重礼节,中举后挨个拜访兴县的缙绅们。孙天绣自认为自己也是读书人,便准备好酒菜,等待这名尹姓举人的到来。没想到的时候,一直等到午后,尹举人还没来,孙天绣等得着急,便出门询问。一问才知道,原来尹举人早就回去了,压根就看不上孙天绣,所以没有登门拜访。

孙天绣回到家后,十分伤感,此时家里的三个孩子饿了一上午,看着满桌子的菜肴,垂涎欲滴,都等不及了。孙嘉淦年仅9岁,他问父亲:“爹,我们到底是要宴请何人啊?”父亲叹气说:“为父本要宴请举人,只可惜人家不肯来,这桌菜肴可惜了。”孙嘉淦听完,也十分气愤,他对父亲说:“举人有什么了不起,孩儿以后给您考一个回来!”其他两兄弟听了,也对父亲保证,以后一定考中举人。孙天绣大喜,对儿子们说:“那请举人们入席吧!”于是,孙嘉淦兄弟三人将一桌菜肴吃的一干二净。

既然吃了举人的饭,就要成为举人。之后,孙天绣对三个儿子要求非常严厉,儿子们若有偷懒,孙天绣便棍棒侍候,兄弟三人也发愤图强,立志一定要考中举人。康熙五十二年,兄弟三人在山西省乡试中同时中举。后来,孙嘉淦兄弟三人又先后考中进士,成为一代佳话。

孙嘉淦性格耿直,雍正登基后,孙嘉淦直接给雍正提了三条建议:第一,亲骨肉;第二,停捐纳;第三,罢西兵。因为雍正上任后,对兄弟非常残忍,又不择手段填补国库亏空,还在西北大肆用兵。孙嘉淦的三条建议直接戳到了雍正的要害,雍正非常恼火。但孙嘉淦不惧龙威,最后雍正转怒为喜,对大家说:“朕服其胆!”从此,孙嘉淦被雍正重用,他敢于直谏,成为雍正朝的一代名臣。

雍正六年,孙嘉淦的父亲孙天绣去世后,孙嘉淦向雍正请旨回乡丁忧。临行时和雍正谈及自己的父亲,孙嘉淦说:“家父虽无功名,但嫉恶如仇,操守如玉。当初为兄弟们准备的一桌‘举子宴’,至今历历在目,最是难以忘怀。”说罢,泪如雨下,雍正也十分感动,特赐银千两,让孙嘉淦回去为父守丧。

孙嘉淦为人耿直,敢说真话,满朝大臣无人不服。雍正、乾隆两朝屡受重用。乾隆十八年,71岁的孙嘉淦去世,乾隆感慨说:“朕失一魏征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