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萨尔浒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萨尔浒之战是明神宗时,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争。此战大明发动四路人马,企图直捣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从而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后金。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面对明朝来势汹汹的攻势,从容不迫,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战略。
后金在萨尔浒(今属辽宁抚顺)以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此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明清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过后,大明对后金的策略,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守,直到灭亡。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大明为何会输掉这场关键战役?
一、努尔哈赤叛明后,攻占大明城池,大明怒而发兵攻打后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叛明,建立后金。
之后努尔哈赤向曾经的主子发起疯狂报复,他率领大军先后攻克明朝重镇抚顺、清河,赤裸裸地向大明挑衅。
消息传到京师后,明神宗震怒,他马上召集大臣,商议争讨后金。大臣们认为杨镐熟悉辽东的军务,于是朝廷任命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统领约11万人马,征讨后金。
二、萨尔浒之战
明万历四十七年(1919年)二月,11万明军在沈阳会合。杨镐决定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将大军分为四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朝赫图阿拉挺进,三月初三,四路大军在二道关会合后,齐攻赫图阿拉。
明军四路人马具体部署如下:西路军3万多人马,是这次战役的主力,由总兵杜松率领,从抚顺东进;东路军2万多人,由总兵刘綎率领,从宽甸口出发;北路军2万多人,由总兵马林率领,从靖安堡南进;南路军2万多人,由总兵李如柏率领,从鸦鹘关出发,杨镐坐镇沈阳,居中调度。
四名总兵当中,杜松和刘綎身经百战,比较能打。而马林和李如柏都是关系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能干的爹。马林是名将马芳的儿子,李如柏的来头更是吓人,他是李成梁的儿子。
大军出发前,愚蠢的杨镐写信给努尔哈赤,告知自己的出征时间(将出征时间延后,企图迷惑努尔哈赤)、出征地点和进攻方向。杨镐这么做倒不是他被努尔哈赤收买了,他是为了恐吓和欺骗努尔哈赤。可惜杨镐完全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反而泄露了明军的军事机密。
努尔哈赤派出大量哨探,侦查明军动向。努尔哈赤接到了明军从南面和西面进军的消息,他断定明军的西路军是主力,因此他制定了对付明军的策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杜松贪功冒进不幸战死
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准备迎战明军的西路军。
杜松为了争功,没有执行杨镐在二道关会合的命令,三月初一,他率领西路军抵达萨尔浒。杜松留下2万人驻扎在萨尔浒,参将龚念遂部由于携带辎重进军缓慢,滞留在斡浑鄂谟。杜松脱去盔甲,带领1万人马冒着严寒,度过浑河,强攻河对岸的吉林崖。
努尔哈赤令长子代善带领1万5千人增援吉林崖,自己亲率4万5千人攻打明军的萨尔浒大营,尽管明军将士英勇作战,无奈寡不敌众,萨尔浒大营被攻破。
努尔哈赤随即调集所有兵力,围攻吉林崖下的明军,杜松英勇杀敌,最后身中十余箭身亡。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
马林败逃
此时马林的北路军已经抵达尚间崖,距离萨尔浒只有30多里路,他们很快收到西路军覆灭的消息。
马林命令部将潘宗颜等驻守在斐芬山,又派援军支援驻扎在斡浑鄂谟的西路军龚念遂部,三军组成品字形防御体系,马林还派人围绕大营挖了三道壕沟,壕沟外布置了大量火器和骑兵,壕沟内则安排士兵依托壕沟进行防御。
应该说作为一名文官,马林在战场上有如此表现,已经算是合格,可惜他面对的是优秀的军事家努尔哈赤,仅仅做到合格是远远不够的。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先带兵攻破龚念遂部,随后他集中6万大军,向马林的军营冲杀过来,寡不敌众的明军惨败,除了马林带着少量骑兵逃脱,其余全部被后金士兵屠杀。
剩下的潘宗颜部,尽管将士们在潘宗颜的激励下,奋勇杀敌,无奈兵力不足,最终全军覆没。
刘綎身陷重围,英勇战死沙场
东路军的主将刘綎,由于和杨镐在朝鲜战场上结怨,这次被杨镐穿小鞋。此次出征,杨镐分配给刘綎的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武器装备也十分简陋。
东路军的进军路线最远而且道路最难走,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精忠报国的刘綎并没有退缩。东路军在刘綎的带领下,接连攻克十几座敌军营寨,士气高涨。
三月初三,东路军挺进到阿布达里冈,这里距离赫图阿拉约七十里路。刘綎此时还不知道明军两路人马覆灭的消息。
努尔哈赤派人假扮成杜松的亲兵,手持令箭,来到刘綎的大营,此人谎称杜松已经率领西路军抵达赫图阿拉,请刘綎火速进兵,会攻赫图阿拉。
刘綎担心杜松抢了头功,又怕自己延误了会师的时间,日后被杨镐报复,于是他催促全军,轻装疾进。
后金军由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指挥,在阿布达里冈设伏,此处道路崎岖狭窄,非常有利于打伏击战。刘綎急于进兵,疏于防备,三月初四,他带领东路军一头钻进代善的埋伏圈后,被后金骑兵拦腰截成两段,首尾不能相顾。
刘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着军人的英勇,他被乱箭射伤左臂,不久后右臂又被砍伤,但是他仍然死战不退缩,在混战中,他的面部被砍中一刀,接着又被削去半边脸颊,但是他挥舞兵器,左冲右突,在杀死数十名后金士兵后壮烈牺牲,之后他的东路军也被歼灭。
最无能的李如柏反而全身而退
南路军的李如柏,路线最近,道路也好走,但是他的进军速度缓慢,三月初四,南路军到达虎拦岗,三月初五,李如柏收到杨镐要求退兵的命令,在他撤军时,被后金的20名哨骑发现,他们虚张声势,在高处大声呼叫,并挽弓作欲射状,好像有大军埋伏。此时的李如柏军犹如惊弓之鸟,他们争相逃命,结果互相践踏导致死伤千余人。
为期五天的萨尔浒之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此战明军的兵力大约是后金的两倍,死伤约4.5万人,后金方面伤亡只有几千人。占据优势的明军为何遭受如此惨败?
三、失利原因
统帅无能
统帅的指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明军的统帅杨镐,统筹指挥能力很差,和努尔哈赤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有人指责杨镐的分进合击是错误的,它造成了明军被后金各个击破的机会。
其实分进合击的策略并无不妥。在军事实力占优的情况下,采用分进合击的方法有以下好处:一是在战术上迷惑对手,使对方难以判断主要进攻方向。二是化整为零,快速机动。三是有效缓解后勤压力。
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分进合击的作战案例有:刘裕兵分六路,北伐后秦,隋兵分四路,发动灭陈之战,都取得成功了。
这两场战役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统帅,刘裕和高颎担任这两次战役的统帅,他们有出色的统筹指挥能力,因此取得了成功。
反观杨镐的统筹指挥能力则糟糕透顶,他未能协调各路人马,按计划在二道关会合,四路人马到达作战地点的时间参差不齐,并且明军对友军和敌情完全不了解,分进合击变成了各自为战,给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四路人马的分配上也十分不合理,比较能打的刘綎被分配到路程最远的东路军,并且给他的士兵战斗力不强,刘綎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
战斗能力最差的李如柏,却被分配到一条距离最短的好路线,而且给他配备了精兵和较好的武器装备,但是这路人马磨磨蹭蹭,到战争结束都没有真正投入战斗,等于白白浪费了一路人马。
如果杨镐能将刘綎和李如柏的进军路线和人员配备对调一下,以杜松和刘綎两路人马作为进攻主力,这两路人马配备更多兵力。马林和李如柏的兵力可以适当减少,让他们起到牵制和迷惑对手的作用,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明军的防御能力和机动能力较差
由于晚明政治腐败,他们的防护装备偷工减料,明军士兵的盔甲往往只能防护头、前胸和后背,身体其他部位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后金士兵的盔甲,除了可以防护上述部位,还配有保护手、臂的甲片,只有强弓才能贯穿。
在机动性方面,明军更是远远不能后金,明军的火炮重达千金,携带非常不便,杜松的龚念遂部就是因为携带火炮等辎重,行军速度缓慢而被留在后方,使西路军被动地分兵。
而后金的八旗铁骑,机动性好,速度快,是他们战胜明军的一个法宝。
后金士兵的战斗素养高于明军
萨尔浒之战,明朝从全国各地征调士兵,这些士兵作战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新兵甚至连射箭都不会,完全是花架子。
后金的军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在统一女真部落的多次战争中,这些士兵的实战能力得到锤炼,他们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非常高的战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