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在魏文帝时期比较得意,同时和桓阶、夏侯尚等人关系也比较好。魏文帝去世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死去,孟达没有了靠山,心中觉得不安,便又想再回到蜀国,于是和诸葛亮数次有书信来往。可真到了孟达起事后,诸葛亮却并没有起大军接应。孟达当年接到刘备的命令,从秭归向北进攻上庸,中间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而蒯祺却是诸葛亮的姐夫。根据这种关系,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借刀杀人,也就是借司马懿之刀杀了孟达,达到了为姐夫报仇的目的。那么,诸葛亮真的是为姐夫报仇而不救援孟达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先看事情的经过。
孟达正式反叛是在魏太和元年(227年)十二月。当初,孟达刚叛蜀降魏时,非常被魏文帝看重,同时又和恒阶、夏侯尚关系比较好;等到魏文帝去世,恒阶、夏侯尚也都相继去世,孟达心中非常不安。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就引诱他,孟达多次与诸葛亮通信,暗中许诺归蜀;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旧恨,申仪秘密上书魏国朝廷告发他,但魏明帝并没有相信。反叛都是秘密进行的,申仪这个魏兴太守是怎么知道的呢?《晋书》说是诸葛亮想尽快促成此事,派了一个叫郭模的人向申仪诈降,故意泄露了秘密。孟达听说后,却更加惶恐不安,想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安慰劝解他,孟达犹豫不决,司马懿就暗中部署兴兵讨伐。众将领说:“孟达与吴国、汉国勾结串通,应当先观察一下再行动。”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如今是他迟疑观望的时候,应该趁他没有作出决定时赶紧去解决他。”司马懿派遣参军梁几前去察看孟达,同时劝他入朝,孟达更加害怕,于是举兵造反。孟达曾经给诸葛亮写信,按照他的估计,魏国的大军驻地宛城离首都洛阳有八百里,离上庸一千二百里。如果听到上庸孟达起事,首先要上表报告皇帝,等到皇帝批准再回来整顿兵马讨伐,来回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有了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孟达完全能够把城池加固,各军也已经作好充分准备。孟达还估计,他所处的地方幽深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如果是其他的将领带兵前来,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但事情完全出乎孟达的预料,司马懿一边上书皇帝,一边带兵上路,且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就赶到孟达的城下。吴国、蜀国各自派偏将攻击西城的安桥、木阑塞去救援孟达,司马懿分派将领予以阻击。司马懿率兵到达时,孟达又写信告诉诸葛亮说:“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领兵到了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于城外立了栅栏以加强防守。司马懿马不停蹄,渡水过河,毁坏栅栏,直接到达城下。司马懿下令分八路攻击,连续进攻了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属将李辅等不愿再战,打开城门投降。孟达被斩,头颅送到京城。
孟达失败有这样一些原因:起兵仓促,被司马懿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本来他预计司马懿三十天才能发兵,结果司马懿八天就到达城下,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城中群体失去了抵抗意志,手下将领尤其是他的亲戚开城投降,等不到援军。有限的援军没有给予他有效的支援。也就是说,孟达失败的原因主要在自己,即便是诸葛亮想起兵支援,也不会起到任何效果。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派兵支援呢?应该是没有。
《三国志·费诗传》当中有一段记载,大意为: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归途中,在汉阳县见了一个投降过来的名字叫李鸿的人。李鸿说:“近来经过孟达那里时,正好碰见王冲从南边来,讲起过去孟达去留时的细节,说您对他切齿痛恨,打算诛杀他的妻儿子女,幸赖先主不听您的意见这才罢了。孟达说:‘诸葛亮了解其中的原因始末,终究不会这样做的。’完全不肯听信王冲的话,对您的信任和仰赖,确实没有止境的了。”诸葛亮对蒋碗和费诗说:“回到成都还是应当写封信给孟达让他知道。”费诗进言说:“孟达这家伙,过去跟着刘璋就没有忠心,后来又背叛先帝,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默然不答。诸葛亮想引诱孟达为外援,终究还是给孟达写了信,大意说:从李鸿那里得知一些你的消息,你不信王冲编造的不实之词,明白你是了解我的用心的。过去的事完全是刘封欺压凌辱于你,是他破坏了先帝以恩信对待部下的宗旨。孟达接到诸葛亮的信后,多次跟蜀国这边书信往来,说自己准备背叛魏国。魏国派司马懿征讨,斩灭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没有坦诚之心,所以也不肯出兵救助。
另外魏略还有一段记载可作参考:太和中,申仪和孟达不和,数次上书说孟达有贰心,和蜀国有联络。等到孟达反叛,申仪截断了蜀道,使蜀国的救援不能到达。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大军支援呢?
先看看诸葛亮当时所处的位置。建兴五年(227年)三月,诸葛亮上书刘禅,准备率领大军北伐,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然后北上进驻汉中。这一年的十二月孟达起兵反叛,第二年正月被杀。此时,诸葛亮同时起兵北伐,进攻陇上各郡,并占领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二月十七日魏明帝决定到长安督阵,三月诸葛亮北伐失败。四月初八,魏明帝回到了洛阳。
至此,我们就应该明白了,诸葛亮的大军在陇上作战,根本就不可能再派出大军支援孟达。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出兵,和孟达里应外合,重新夺回上庸呢?原因就是费诗所说的,孟达是个反复小人,诸葛亮认为他没有坦诚之心,所以不敢冒这个险。假如出兵,万一孟达再变卦了呢?试想,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就给孟达写信,早已经给他解除了后顾之忧,到建兴五年,两年多的时间还在信来信往的,这样的“起事”谁敢相信?如果贸然起兵接应,孟达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一场诈降计,诸葛亮将如何收场?尽管这样,诸葛亮还是想孟达能够归蜀的,他的计划是这样的:他在陇右进攻,孟达在上庸起事,让魏国人东西不得兼顾,这样既减轻了西线的压力,对孟达也是一种间接的支援。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不管孟达这边情况如何,都不妨碍夺取陇右的战役部署。只可惜,孟达自己不争气,手下人也不是一个心眼,又碰上了他所畏惧的司马懿,速败已成定局。
所以,诸葛亮是希望看到孟达归蜀的,更不存在和司马懿联手除掉孟达这件事情,只是对孟达这个人不放心,所以不敢把收归上庸这样的一件大事完全放在孟达身上。总之,这件事情和蒯祺之事毫无关系,根本就扯不上边,最根本的原因是两人根本就没有踩到一个鼓点上!
蒯祺又是怎么死的呢?《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兵所害。注意,蒯祺是孟达率领的兵所杀害,不是被捉住后孟达下令处死的。还有,蒯祺是蒯越的侄儿,蒯家是荆州的豪强大族。蒯越当年曾经辅佐刘表平定荆州,后来又劝刘琮投降曹操,被曹魏封侯。古人的家族关系要远远重于姻亲关系,诸葛亮要是会为了一个姐夫的意外之死算到孟达头上而想着借机报仇,哪当年蒯家全族都投降了曹操,刘备还敢带着诸葛亮南下吗?还有,当事人孟达要是顾忌到这件事,他还会和诸葛亮联络吗?两人的通信和相互说的话,从来就没有涉及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这在古人来说就根本算不到蒯姓以外的人身上。汉中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后来他的儿子夏侯霸投降了蜀国。刘禅对夏侯霸说:“你父亲是自己在战阵中遇害的,不是我先人亲手杀的他。”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道理。
另外,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首先考虑的能不能得到上庸郡这个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首先去想怎样为姐夫报仇。为姐夫报仇这样的事情,能和得到一个上庸郡相比吗?如果仅仅考虑个人得失,他还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吗?就像当年的曹操,陈琳把他祖孙三代都骂了一个狗头淋血,投降后曹操还不是照样用他!所以,细读历史是应该的,但不应该过度的解读。